武大主页| 旧版入口

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一颗牙齿背后“十年磨一剑”

来源:校工会    发布时间 : 2023-11-27      点击量:

    你有“看牙”焦虑吗?

你听说过吗?蚕茧除了可以做蚕丝被,还能作为种植牙的耗材使用,不仅技术指标好,还能缩短治疗周期,降低种植牙成本。

近日,湖北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命名10家湖北省教科文卫体系统示范性劳模和职工创新工作室。其中,“可吸收丝素修复膜”主要研发者之一、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邓红兵教授团队被命名为2023年湖北省教科文卫体系统示范性劳模和职工创新工作室。

可吸收丝素修复膜已经取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目前,在多省完成了挂网程序。“如果未来顺利进入临床,这表明将蚕茧等生物质制成医用级产品,可以极大提升附加值。”邓红兵表示,这同样对研究者和相关行业具有启发意义。

坚持,再坚持

将蚕茧中的生物质资源——丝素蛋白应用于种植牙耗材的想法,并非天马行空。

多年来,我国种植牙耗材多数进口,相关领域对高端医用纤维材料需求紧迫。此外,生物质医用材料行业存在“附加值低、功能性弱、生物相容性差”和“低端出口、高端进口”等痛点。具体而言,邓红兵介绍,同类种植牙耗材来源于猪皮、牛皮胶原蛋白,存在疯牛病、非洲猪瘟等生物安全性风险,同时,动物胶原蛋白种植牙耗材降解速度较快,价格也比较贵。

与之相对,蚕茧源丝素蛋白的代谢产物为氨基酸,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能不能就此展开一些探索性研究?2014年起,邓红兵和几位同门师兄弟(现为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马兆成教授、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常春雨教授)经过多次分析和讨论,毅然投身到打破外国垄断的科研攻关中。在邓红兵的记忆中,项目团队克服的困难不计其数,而武汉大学化学系校友邓冠华学长的支持令他无比感动。“我们准备了很长的PPT,没想到,我们讲了5分钟,就得到了学长的肯定,当场敲定了支持资金2000万。”他回忆,学长的鼓励令他记忆犹新: “亏了也不怕,就当交学费了,亏了我再投”,“这是一个颠覆性的革新,希望你们大胆地干,早日实现梦想。”

202210月,“可吸收丝素修复膜”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的医疗器械注册证,成为国内首个获得NMPA批准上市、应用于口腔修复的植入类丝素蛋白Ⅲ类医疗器械产品。邓红兵表示,目前这一产品在全国半数以上省份已经完成挂网,很快将进入招标流程。

小小蚕茧,价值数千元

“实现成果转化后,按照产值计算,一个蚕茧的价值将达到数千元,附加值得到极大提升,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邓红兵说。

2018年,湖北省总工会举办首届“工友杯”创业创新大赛,一经推出便受到广泛关注,10个赛区万余人踊跃报名参赛。受武汉大学工会推荐,邓红兵将“可吸收丝素修复膜”项目带到大赛,经过初赛、复赛、决赛,最终从数千个项目中脱颖而出,相继获得湖北省教科文卫系统职工创业创新比赛“最佳创业奖”(第一名)和湖北省首届“工友杯”职工创业创新大赛创业组第一名。次年11月,在项目成果对接会上,该项目成功签订了1000万投融资协议。

“在首届‘工友杯’中取得佳绩后,很多机构找上门来,主动与我们对接,最后与我们签约的机构就是通过‘工友杯’平台取得认识的。”邓红兵表示,这笔资金帮助项目度过了新冠疫情的冲击。“不仅如此,每一轮的备赛过程中,省总工会相关部门都安排了很专业的机构对我们进行了辅导,帮助指出、解决了项目管理和融资等问题。经过比赛的打磨,我们也更加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发展方向。”

10年来,邓红兵团队坚持专注于“可吸收丝素修复膜”项目,近期,已经开启了第二轮融资。“在我看来,聚焦在一个方向,能够把这个领域能做好,就够了。”邓红兵说。(转自:湖北省总工会  柳琛琛)

 

 

上一条:珞珈影映百卅华章 奋进力燃青春梦想

下一条:工会开展“学校史知校情 汲取奋进力量”支部党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