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培养良好师德师风,激励广大教师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工会组织开展了2022-2023年度武汉大学师德标兵评选活动,10名教职工喜获“武汉大学师德标兵”荣誉称号。10名师德标兵简要事迹展示如下(按姓氏笔画排序)。
邓鹂鸣,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剑桥大学特邀博士生导师。她紧密切合国家话语战略需求,基于话语构建取得系列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发表高水平SSCI等研究论文共80余篇,在本领域SSCI顶级权威等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9篇。近年连续登榜“全国外语类最具影响力学者”,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数年来在教书生涯中她恪守职业德行,注重立德树人,以纯洁高尚的教师情操自律自强、守正创新、不断进取、全心奉献的品行作风深刻影响了历届学生。她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全人教育、全面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创建独到的“动机-需求-问题-素养-创新驱动”教学改革机制,提升本、硕、博学生的学科素养、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教学改革富有成效。
叶初升,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沉潜学术,长期从事发展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的中国化研究,提出并深入分析发展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和研究范式,致力于推进以中国为观照的中高收入阶段发展经济学理论创新;他热爱教学事业,教风严谨,坚守教学一线,坚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研究性元素,强调本科生要“在学习中研究”、研究生应“在研究中学习”,在传播知识时注重训练学生的研究思维,在授业解惑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他组织科研,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工作,协同推进“基于中国实践的新发展经济学研究”;他主编期刊,创新编审机制,使学术期刊以更有效的方式促进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以更专业的方式阐释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更平实的语言表达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学术洞察,咨政建言。
朱玉贤,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他长期从事棉花基因组、比较基因组及演化研究,棉纤维发育功能基因组学和拟南芥转录调控因子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成果。截至目前已在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35篇,总影响因子超过1500点,被SCI刊物引用超过7500余次。以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973”“863”、国家基金委重大、重点等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他指导学生在《Nature Genetics》《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等顶级期刊发表多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文,毕业学生先后入职中科院各研究所、选调地方政府部门等岗位。
李佃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敬业修德,辛勤耕耘,长期以来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哲学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领域取得了创新性、前沿性、引领性的重大标志性学术成果,解决了该领域的一些深层次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对于推进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认为是该领域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坚持立德树人,关爱学生,全心全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长期以来,他投身教学一线,注重知识的传授,注重激发学生们的学术兴趣,撞击学生们的理论思维,不仅努力用一流的学术和过硬的本领来指导学生,而且也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他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科要求,创新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教学相长、严慈相济,以良好的学识风范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注重锻造学生的文本功夫的同时,也注重锻造学生捕捉重大现实问题的敏锐度和能力。曾获“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杰出贡献校长奖”、武汉大学第十三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荣誉称号。
肖晓晖,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执教二十五年来,她始终秉持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精神,以身作则,继往开来;她坚持耕耘在教育第一线,在岗位上尽职尽责,勤恳认真;始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坚持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对学生谆谆教导,关爱有加。她是机器人理论及系统应用领域的专家,长期潜心钻研、严谨治学,在人机共融机器人运动规划与控制、微操作机器人快速高精控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指导学生发表SCI/EI检索论文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获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她是学科建设的带头人,积极推动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围绕基础知识课程,结合学科竞赛,搭建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开展多样化的实践育人工作,助力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提升。在她的带领下,学院学生连续多年在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她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她办公室的灯火时常亮到深夜,经常与同学们促膝谈心,无论是生活学习、择业创业,还是人生规划、情感困惑,她总是不厌其烦,孜孜不倦,身体力行“随时为同学们答疑解惑”的坚定承诺。
吴平,信息管理学院教授。作为师者,吴平从教四十载,始终坚持为本科生上课,力求教学相长;作为导师,她始终坚持高标准教育、严要求培养,尊重学生成长的独立性,在学习生活、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教育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在学生中的印象经历了像“姐姐一样亲切”到“像妈妈一样亲密”,再到“像奶奶一样亲近”,岁月的刻度尺记载和见证了吴平的持身厉行、甘为人梯;作为学者,她始终坚持学术诚信,不赶潮流、脚踏实地、扎实前行。她是我国较早对编辑学理论进行综合、全面研究的学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她承担《图书学》《编辑学》等课程,开展编辑理论研究,其著作《图书学新论》《编辑本论》《编辑学原理》至今仍是国内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的经典教材。她持续拓展编辑学研究领域,首次系统研究了我国古代书籍编辑思想,主编的3卷本《中国编辑思想史》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她组织近四十人的团队开展中国古农书研究,为学界重新重视古农书的搜集、整理并广泛开展古农书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张元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儿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她始终坚持一线教学工作,秉持“三全育人”的理念,全方位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她通过一个个临床实例,融入从医40余年的丰富经验,将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并全程贯穿在妇产科教学过程之中,传递正能量,增加课程感染力。在生活上,她对同学们的关心无微不至,同学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张老师于他们亦师亦友,更像妈妈。作为妇产科教研室主任,她着力推行理论授课、技能培训、模拟及实践教学、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于一体,在“院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各阶段分层推进,全程贯彻“以学生为本”,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先后获“1977 查全性奖教金”“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朱裕璧医学奖”等多项荣誉,相关成果获第九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
张永军,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二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作为院长率先垂范,坚守教学科研一线,引领学院发展,2022年“遥感科学与技术”正式成为交叉门类一级学科。五年来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20人次,所培养的学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人次),国家测绘科学技术特等奖(2人次)、测绘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人次)。他带头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严谨治学、教书育人,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师德标兵。他坚持为本科生讲授专业基础课。每年面对新生,他都会再次认真备课,将遥感学科最新的前沿知识融入课堂。他总是说“学生在课堂上学不到最前沿的知识,是老师的失职”。为了尽早回复学生撰写的论文,他经常熬夜加班到深夜,返稿里密密麻麻的批注饱含着他对学生的殷殷期望和深深关怀。他与学生亦师亦友,篮球场上总能见到他和学生一起运动的身影;食堂里也能看到他与学生闲话家常;他鼎力资助学生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个人出资组织学生开展文体活动,鼓励学生劳逸结合,全方位为学生求学之路保驾护航。
陈向东,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主任。他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973子课题1项,在Nucleic Acids Res.等微生物学顶级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 他注重教书育人,课程思政。注意进行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课前认真备课,力求学生不仅学习知识,而且要在学科思想上有所启迪;讲课力求风趣幽默,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因此他总能以多种形式授课,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能够扎实地掌握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好,课程深受学生欢迎。他上课前都先记住全部(100多名)学生的名字,在课堂能喊出学生名字,让学生非常感动。课后能主动同学生交流谈心,热心帮助每个学生。在教学中,他经常讲述科学历史故事,共同讨论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讨论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与精神品质,以此启发理性思维,把握科学思想,做到课程思政。
徐箭,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突破了直控式负荷多层级协同调控关键技术并成功应用于新型电力系统频率控制、新能源波动平抑和地区稳控中,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装备和系统,应用于国内外多个重大工程,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中国电力技术方面二等奖1项。他注重课程育人,主持的电气工程基础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带领课程组获评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慕课资源被推荐到学习强国,点击量达40万,课堂也入选武汉大学示范课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他注重了解和引导学生的思想状态,及时为学生答疑释惑。他总能观察到学生一段时间以来心理、学习上发生的细微变化,并及时与大家沟通交流。他深知工科生面临繁重的学业科研压力,因此他非常重视同学们的情感交流和思想动态,鼓励学生开展多方位活动、培养多种兴趣爱好,推动学生健康生活、快乐科研,避免学生陷入一时得失的困境之中,遇到困扰他也会用“过来人”的师兄和老师的双重经历鼓励和开解同学们,让学生更好地走稳人生路。(校工会 周璇;审稿 黄丽 陈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