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湖北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交流会在我校召开

来源:校工会    发布时间 : 2025-05-30      点击量:

5月30日,湖北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交流会在我校召开。湖北省总工会党组成员、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汪胜全,湖北省教科文卫体工会主席熊晓泉、副主席李学初,我校党委副书记屈文谦,校长助理、工会主席徐东兴出席会议。省教科文卫体工会部分直属单位工会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熊晓泉主持。

会上,屈文谦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对省总工会、省教科文卫体工会统筹推进职工创新创业工作,为全省职工搭建交流互鉴、协同创新的优质平台致以崇高的敬意。屈文谦强调,武汉大学始终将职工创新创业融入学校改革发展全局,通过政策保障、资源倾斜和文化培育,构建“尊重创新、鼓励探索”的生态体系。他还就全省各高校携手推进职工创新创业工作提出三点倡议:一是共筑“联动发展”新高地;二是共探“成果转化”新路径;三是共育“劳模精神”新标杆。

在交流座谈环节,徐东兴代表武汉大学工会,以“三个聚焦”为主线,介绍了学校在推动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持续深化服务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经验:一是聚焦“思想领航”,筑牢创新发展的精神根基;二是聚焦“机制护航”,构建全链条创新支持体系;三是聚焦“生态助航”,以协同赋能释放裂变效应。徐东兴表示,学校将继续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重要载体,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为教职工搭建更广阔的创新舞台、营造更优质的发展生态。

我校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邓红兵作为劳模和职工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参会并作交流发言。邓红兵从工作室的组成与基本情况、科学研究与产业创新贡献、经验总结与未来工作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他表示,团队坚持以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服务国家战略和湖北重大需求,利用废弃虾蟹壳、蚕茧壳,在创新创业领域不断突破,推动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未来的工作中,将持续做好工作室建设,带好团队、促进创新,力争打造一个能够代表持续发挥示范作用的高水平劳模创新团队。

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科技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6个单位的工会负责人也在会上进行了交流发言。

汪胜全在总结讲话中对各参会单位的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工作表示高度肯定,认为各单位在认真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职工创新创业和发挥劳模示范带头作用方面做到了高度重视、工作扎实、成效显著。并对新形势下如何大力开展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一是要提升站位,充分认识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二是要提高质量,坚持精神引领、创新引领、人才引领“三引领”,健全安全保密制度、财经财务制度和鼓励创新制度“三制度”,强化党委领导、行政支持、部门配合、教职工参与“四保障”,建设一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三是要提高标准,加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规范化建设,坚持有领衔人、有创新团队、有制度保障、有创新成果、有示范效应“五有标准”,指导创新工作室的建设进一步规范化。

会前,与会人员实地参观了邓红兵劳模和职工创新工作室和武汉大学数智教育展厅。

在邓红兵劳模和职工创新工作室,邓红兵教授现场展示了团队用壳聚糖、丝素蛋白等材料制备的神经手术垫、口腔修复膜、骨钉等专利产品,代表们还亲身试用了虾壳壳聚糖制备的保湿化妆品的实际效果。

随后,代表们走进武汉大学数智教育展厅,沉浸式体验高等教育数智化改革的前沿实践。《武汉大学2024版“数智+”人才培养方案》《武汉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等众多成果的理念与内容为武汉大学高等教育数智化的总体改革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和明确的方法指导,本次成就展直观呈现了“数智武大”的智慧教育生态,彰显了“五体驱动”人才培养理念与“1+16+N”课程体系的深度融合。展厅内,“天问”人形机器人、麒麟机器人、“珞明号”轮式机器人等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精彩亮相,展现人工智能机器人在不同的场景和需求下的灵活应用,吸引了代表的广泛关注。

(校工会 陈琳 审核 黄丽 陈虎)

上一条:工会党支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专题学习活动

下一条:校工会暖心开展“六一”慰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