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主页| 旧版入口

学校杰出青年

第十三届“武汉大学杰出青年(教职工)”事迹材料

来源:    发布时间 : 2023-04-21      点击量:

测绘学院.jpg

丁浩 测绘学院


丁浩,男,1986.3, 博士,教授。2014年获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自然科技论文一等奖,2015年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2016年获台湾地区博士后研究人员学术著作奖,2017年获国际地学著名PEPI优秀审稿人,2019年获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立德树人,勇于担当。丁浩教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志存高远,爱国敬业;在工作中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2016年入职以来,一直担任学院工会体育委员,积极组织和协调学校、学院各项文体活动;2017年至今,担任学院‘坚白’青年学术沙龙召集人,筹备并组织多场学术沙龙活动,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称赞。


潜心探究,成果丰硕。丁浩教授多年来从事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反演相关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创新特色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两种新的谱分析方法,并成功用于地球物理的相关研究中;在国际上首次给出地球下地幔滞弹性的实测约束,并首次检测到一些地球自由振荡模态的完整分裂。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8篇Nature Index期刊论文,在全国固体地球物理领域青年学者中排名前列;其中多篇成果论文发表在国际地学顶级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和JGR-Solid Earth上,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部分成果已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2019年初以特聘副研究员身份直接入选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万显荣照片1 .jpg

万显荣 电子信息学院


万显荣,男,1975.10,博士,教授,电子信息学院系主任。曾获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湖北省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


“华为杯”第十二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华中赛区优秀指导教师,中央军委科技委首届“无形截击-2018”反无人机挑战赛三等奖(其中一等奖空缺、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是唯一高校获奖,武汉大学科学研究(自然科学)“先进个人”。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理想信仰坚定,政治立场鲜明。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以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为己任,坚持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身体力行,一直坚守在教书育人第一线,是学生心目中的“好导师。”


崇尚科学精神,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成功开辟了新体制外辐射源雷达研究领域,获多项国家级重点课题以及校院两级创新团队资助,系列研究已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百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1项,研制的部分产品已被多个部委和地方推广应用,产生了引领性的学术影响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为人正派,作风踏实;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关心集体,团结协作;顾全大局,讲求奉献,是一名品德高尚、作风优良、能力过硬的党员教师。在管理岗位上,善于深入思考、主动谋划,倾心投入、竭诚奉献,矢志不渝、迎难而上,以赤城之心塑造了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信管院 王晓光.jpg

王晓光 信息管理学院


王晓光,1978.9,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2018年获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年度优秀论文奖,武汉大学本科优秀教学业绩奖,信息管理学院本科优秀教学院长奖,武汉大学优秀教学研究论文一等奖,2017年获武汉大学第十四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16年获湖北省第十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A类,武汉大学优秀教学研究论文一等奖,2015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2年度中国出版协会“互联网与数字出版优秀论文奖”,2011年获武汉大学第十一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获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优秀员工”,2006年获CALA: Huang Tso-ping and Wu Yao-yu Research Memorial Fund and Scholarships ,2003年获中国图书馆馆学会韦隶华基金奖。


潜心学术、科研成果丰富。入选中组部首届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珞珈特聘教授。主持和承担各类基金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著作与教材7部。曾获湖北省第十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年度优秀论文奖、中国出版协会“互联网与数字出版优秀论文奖”。


心系学科,积极推动专业综合改革。主持了省级教学改革项目“面向出版融合的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完成10万字教学改革研究报告,发表教学改革论文4篇,两次获得武汉大学优秀教学研究论文一等奖。2018年荣获武汉大学本科优秀教学业绩奖、信息管理学院本科优秀教学院长奖。


教书育人,团队建设齐头并进。作为班级导师,所带班级曾荣获武汉大学“先进班集体标兵”称号。指导近60名本科、16名硕士顺利毕业,多人获得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奖、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称号,学生教学评分长期名列全院前列。组建了武汉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带领计算机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文学院的青年教师,联合开展跨学科研究,承担多项科研项目,促使该中心成为国内数字人文研究领域的一面旗帜。



图片1.png

邓红兵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邓红兵,男,1981.4,博士,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系副主任。2018年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武汉大学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优秀指导老师”,湖北省首届“工友杯”职工创业创新大赛创业组第一名湖北省总工会教科文卫体系统职工创业创新大赛创业组第一名。2017年获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武汉大学本科教学业绩奖。2016年获武汉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武汉大学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优秀指导老师”,武汉市第九批东湖高新区3551人才,2015年获武汉大学优秀“烛光导航师”,2014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3年获南昌市“洪城特聘专家”,2006年获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武汉大学“优秀共产党员”,首届美国“百人会英才奖”。


邓红兵同志作为高校党员教师,始终牢记党和国家嘱托,根据新时代要求,认真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高等教育职责,多次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银奖十余项,入选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潜心科学研究,承担国家级、中央军委科技委、总后勤部和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3项(授权7项),担任三个国际知名期刊编委;积极投身社会服务,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研究和转化多项专利技术,服务于湖北经济,其创新性产品可取代进口医疗器械,打破国外垄断格局;代表武汉大学在湖北省总工会举办的首届“工友杯”创业创新大赛中获创业组第一名。该同志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先后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和表彰。



刘天罡工作照片-1.JPG

刘天罡 药学院


刘天罡,男,汉族,中共党员,1979.6,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学专业博士毕业,药学院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博导。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支持,2017年获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


2019年“维生素E合成工艺创新取得重大突破”被评为2018年湖北十大科技事件,武汉大学“2017-2018年度自然科学研究先进个人”,2018年获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2017年获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微生物学报》优秀编委,2016年获武汉市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015年获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4年获度武汉大学医学突出贡献奖、2014年度武汉大学朱裕璧医学奖,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2010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刘天罡教授是微生物学、生物工程、生物化学、合成生物学、生物制药等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注重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利用,造福于社会,他将研究思路服务于地方经济,实现了维生素E的工艺创新,已为荆州能特科技有限公司新增工业产值20亿,并被评为2018年湖北十大科技事件。他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基础医学院合作探寻恶性肿瘤多种样本、多组学的检测数据,该研究对中国人基因信息的研发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目前发表包括PNAS、Metabolic Engineering、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AngewChemInt Ed Engl等40余篇高水平学术文章,连续受邀在多个国际顶尖学术杂志Metabolic Engineering,ACS Synthetic Biology等担任编委,并多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做大会报告。



水利水电学院刘攀.jpg

刘攀 水利水电学院


刘攀,男,1978.9,博士,教授,水利水电学院国重副主任。2018年获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霍英东基金会第十四届高校青年教师奖二等奖,湖北省科协“科技创新源泉工程”创新创业人才。2011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梯级水库群多目标联合优化调度新技术(个人排名第1),2013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巨型水库群洪水资源调控与优化运行关键技术及应用(个人排名第1),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三峡水库汛末提前蓄水水文关键技术与应用(个人排名第5)。2017年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梯级水库群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技术与政策研究(个人排名第3),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长江水库群防洪兴利综合调度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个人排名第11)。


立德树人,春风化雨育英才。扎根于课堂一线,主讲涵盖本硕博的四门专业必修课;担任本科生班级班主任,每学期组织、参与班会十余次,70%的学生出国或继续深造;所带学生多次获国家奖学金、学术创新奖等荣誉,毕业生2人到知名高校任教,1人成为单位劳模。


勇攀高峰,齐头并进做科研。主持了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牵头组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等。近5年发表SCI论文80余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篇;申请发明专利30项,授权15项。获2015年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013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他省部级奖励6项。担任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副主编,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和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开拓进取,顺势而为创未来。作为系主任,从本科分专业讲座到引进“青年千人”、外籍教授,不断扩充学科实力。作为国重副主任,不断开拓,积极组织长江联合基金等项目的申报,服务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



余锂镭教授照片.jpg

余锂镭 第一临床学院(人民医院)


余锂镭,男,1982.12,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19年获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首届“见义勇为好医生”,2018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美国美国心脏病学院杂志介入专刊“青年医师成就奖”(全球每年仅 2 人),2018年首届中国医学创新大赛季军,武汉大学朱裕壁医学奖,湖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美国心脏病学年会(ACC)中国原创研究奖一等奖。2017年获美国心脏病学年会(ACC)中国原创研究奖一等奖,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东方新星奖”,第十五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青年医师奖一等奖,第二届心血管诊疗技术与器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大会“MedEngin”医学双创路演大赛一等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评为青年重点人才培养对象2014年获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协会“陈新心律学奖”一等奖。


坚持学术创新,在 Circulation,JACC,JACC 心脏介入专刊、HeartRhythm 等期刊发表SCI 论文 83 篇(第一/共一/通讯52篇),被NatureReviewsDrugDiscovery,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 等期刊引用,10 篇论著被本领域知名专家正面评述12 次。研究成果被美国 MedpageToday、美国心脏病协会、人民网等国内外媒体报道,被《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评为 2017 心律失常全球十大进展。研发的无创迷走神经调控系统在两项国家级创新大赛中夺冠。主持国自然 3 项及省杰青等项目 11 项, 入选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脏介入专刊青年医师成就奖,美国心脏病学年会中国原创研究奖一等奖等荣誉。


秉承立德树人使命,指导学生参加教育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获校赛一等奖、省赛铜奖,获国奖等奖学金10余次,积极服务患者,获评 2018 湖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万米高空救人事迹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获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首届 “见义勇为好医生”。



张晶2.jpg

张晶 文学院


张晶,女,1982.3,博士。2019年获武汉大学优秀女教职工,2018年获武汉大学2017-2018学年本科优秀教学业绩奖,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第六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2017年主讲的慕课课程《世界华文文学经典欣赏》获“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获中国大学MOOC慕课2016年度优秀工作者,获武汉大学2015-2016学年本科优秀教学业绩奖。2016年获武汉大学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2015年获武汉大学首届PPT微课大赛三等奖。


作为一名80后青年教师,张晶老师的课堂充满活力而富有激情。在她看来,大学的文学教育不仅要有文学性和学术性,更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为此,她将文以化人的观念融入中外文学经典教学中,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让文学经典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的心田,在中外文学的跨文化比较中激发学生面向世界、立足中国的文化自信。她积极投身慕课教育与通识教育,是武汉大学基础通识课《人文社科经典导引》、核心通识课《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导读》与一般通识课《世界华文文学经典欣赏》的主讲教师,其主讲的《世界华文文学经典欣赏》、《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导读》已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开放多期,选课人数超过10万,《世界华文文学经典欣赏》入选2017年获教育部首批公布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通识、慕课课程,张晶老师对教学孜孜不倦的热爱、矜矜业业的勤勉、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始终如一。她要求自己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扎实的知识储备、科学的教学方法上好每一节课、每一门课,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其所教课程已连续多年在学生期末评教中名列前茅,荣获武汉大学本科优秀教学业绩奖、武汉大学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和湖北省第六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李宏伟工作照片.png

李宏伟 后勤集团饮食中心


李宏伟,男,1975.2,枫园食堂经理。2003年获全国烹饪比赛湖北区银牌,历年饮食中心及后勤集团考核优秀,2006年获全国烹饪比赛湖北赛区金奖,2014年度考核学校优秀等级,2018年获湖北省高校伙食管理先进个人。


勇挑重担  新型食堂的创新者。作为中心一名基层的青年管理干部,他不怕苦、不怕难,从大局出发,服从组织的一切指挥安排。新改造的枫园食堂硬件升级、管理升级、服务升级,舒适的就餐环境、齐全的餐饮品种,进餐学生好评如潮。


乐于奉献  服务育人的践行者。“在其职,谋其位”当他还是一名厨师时,他要求自己在烹饪技法上不断探索创新,所做的每道菜品都要精益求精;当他站上食堂管理岗位时,则把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作为改进工作的方向。


凝心聚力  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在红色专列井冈山-武汉开通、全国建模大赛、武大校庆、水利水电学院院庆、研究生考试阅卷、高考阅卷、团委活动、樱花节盒饭等大型活动的接待供餐中,圆满完成接待任务,受到组织方的赞誉。


勤奋钻研  能文能武的后勤人。他从来没有放松对业务技术和管理知识的钻研。2009年编写了《外婆的主食钵》一书。在历届后勤职工技能展台白案展示中能推出耳目一新的展品,展现出饮食人的技能和才智。



李志刚.jpg

李志刚 城市设计学院


李志刚,男,1976.10, 博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设计学院院长。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2012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013年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首届中国城市规划青年科技奖”,2016年获南京大学规划校友会“卓越青年奖”,2017年获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城市地理优秀论文奖”一等奖,2016年获珞珈特聘教授,2011年获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一届青年地理科技奖”,2013年获中山大学优秀青年教师。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和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十余项国家基金和省部级项目,作为中方负责人(CO-PI)承担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理事会(ESRC)基金项目、德国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基金、加拿大社会科学人文研究(SSHRC) 重大基金项目等国际合作项目6项。候选人积极服务社会,担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美国UCRN(中国城市研究网络)联合主席,国际权威期刊Urban Studies (3/38,JCR) 国际编委等学术兼职10多项,研究成果得到各界充分肯定,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英国BBC等海内外主流媒体正面报道40余次。候选人注重育德育人,坚持以身作则,刻苦钻研,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在广大青年教师中形成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取得了学生的广泛好评,曾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山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中山大学“我心目中的良师”等荣誉10多项。



李青原生活照1.jpg

李青原  经济与管理学院


李青原,男,1977.4,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2017年获中组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财政部会计领军特殊支持计划,湖北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结题绩效评估“特优”,2015年获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2012年获湖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1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财政部第五届“杨纪琬奖学金”优秀会计学术专著奖,武汉大学第十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0年获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70后”学者学术发展计划学术团队负责人,美国会计学会国际会计分会最佳论文奖。2008年获财政部会计学术领军人才。


教学方面,坚持给本科生授课,教学效果好。每次课程认真备课,所开课程得到博士、学硕、专硕、本科学生的好评,并获得优秀专业硕士指导老师荣誉称号。科研上,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审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会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审计评论》执行主编、香港研究资助局(RGC)研究基金通讯评审专家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等8项。在《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The Accounting Review》、《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Finance》、《经济学(季刊)》、《管理世界》、《会计研究》、《金融研究》、《审计研究》、《南开管理评论》等发表论文60多篇。


社会服务上,自担任系主任和副院长以来,努力提高会计系学术影响力,带领教师申请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均是武大建校以来首次突破《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The Accounting Review》、《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等国际顶尖期刊,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瞩目,也为武汉大学会计与金融学科QS国际排名位居大陆第六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此外,针对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引进国内人才3人,为会计系教师队伍建设注入新的血液。



杜博1.jpg

杜博 计算机学院


杜博,男,1983.7,博士,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湖北省杰青,珞珈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 Senior Member。2018年获人工智能顶会IJCAI,杰出论文奖(CCF A类),数据挖掘顶会IEEE ICDM2018 Workshop最佳论文奖(CCF B类),高维图像信号处理顶会IEEE WHISPERS2018最佳论文奖,IEEE 全球数据融合大赛冠军,全球核磁共振医学图像前列腺分割大赛冠军,湖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7年获武汉大学第八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荣誉称号,2016年获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2015年获国际计算机学会学术新星奖,IEEE Senior Member,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2013年获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2011年成为IEEE BEST REVIEWER (“IEEE 最佳审稿人”)。近五年主持和参与相关纵向研究课题3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军委科技委创新特区项目1项、教育部总装备部联合基金1项、973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出版著作1部,发表SCI论文共计110篇。


杜博教授自留校任教以来,本着教学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承担了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多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在他的教导下,弘毅班学生学习前沿理论蔚然成风,多名学生都进入美国知名大学攻读博士。他坚持以德为先,对学生因材施教,传道授业,甘做扶梯。曾获武汉大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荣誉称号。他坚持助人为乐,关心集体,团结同事,共同进步。他领导的地学智能感知与机器学习研究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等研究性项目40余项,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以人工智能及其应用为特色的研究团队。



图片1.png

杨必胜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重点国家实验室


杨必胜,男,1974.10,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8),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7),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主任助理。2016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第2名),2009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1名),2008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5名),2006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4名),2006年获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APSRS)ESRI Best Scientific Paper in GIS一等奖(第1名),2005年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


担任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点云处理工作组联合主席、国际大地测量学会激光扫描测量工作组主席、业界知名期刊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编委;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 973 项目课题、国家863等项目20余项。针对从多源数据(如:点云、影像)中准确、可靠地获取三维地理空间信息这一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和难题,创新性提出“广义点云”科学概念,解决了多源数据融合处理、三维点云地物目标三维提取、三维点云场景动态理解等核心问题,系统地构建了“广义点云”多细节层次三维建模的理论与方法,极大地推进了三维地理信息从可视化量算到多细节层次表征分析的跨越,发表SCI论文50余篇,SCI他引1000余次。


杨必胜担任3S集成与网络通信研究室主任与实验室主任助理期间,积极推动实验室建设与发展,高度重视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并取得优异成绩。



化学院(汪成).jpg

汪成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汪成,男,1981.6,博士,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获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2019年入选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9年入选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5年获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曾获中国科学院宝洁优秀博士生奖学金,武汉大学宝钢优秀学生奖学金。


作为一名党员,他始终牢固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2012年加入武汉大学以来,他选择全新方向开展工作,目前已在响应性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以及三维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COFs)方面取得了一些原创性结果,提出了有机分子开关固态调控的新理念以及三维COFs 构筑的拓扑设计新策略。回国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作为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7 篇,包括Sci. Adv. (1 篇)、J. Am. Chem. Soc.(2 篇)、Nat. Commun.(1 篇)、Angew. Chem. Int. Ed.(2 篇)、Adv. Mater.(1 篇)、Chem. Mater.(1 篇)等。此外,受邀撰写英文专著两章,申请国家专利四项(已获批两项)。他独立后的研究工作受到了众多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好评,这部分论文共计被他人引用662 次。其中报道的三维芘COF已被其他研究组正面引用165 次并入选ESI 高被引论文。


作为教师,他始终立足教学岗位,把教学工作放在首位。他认真对待为医学院本科生开设的《基础化学》课程,除了认真备课,他在教学中注意将理论知识同科学前沿研究相结合,并注重启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肯定。2017年学生评估100分。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他同样坚持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研究生中有一人获得刘道玉奖学金,4人获得国家奖学金,1名已毕业的工程硕士以第一作者在《科学》子刊《科学进展》上发表论文。


他十分注重学术交流,除了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各类国际学术会议,还多次邀请国际顶尖学者来校访问,讲课。他邀请了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四次访问学校。今年,在他和李振教授的积极促进下,学校成立了首个以诺奖获得者命名的研究机构——“索维奇国际分子科学研究中心”。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真诚待人、坦诚做事、刻苦钻研、用心教学,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自己的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这就是他始终不变的人生准则。



苏德超2.jpg

苏德超 哲学学院


苏德超,男,1975.3,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年获武汉大学第一届“查全性教授1977纪念奖”,武汉大学“2016-2017本科优秀教学业绩奖”。2017年获武汉大学第十一届“尊师爱学”十佳教师,武汉大学“2015-2016本科优秀教学业绩奖”。2015、2014、2013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4年获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西方哲学史)主讲人(排名第二),2013年获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西方文化概论)主讲人(排名第二),2009年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三;“西方文化系列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国家级教学团队“西方哲学”主要成员,2005年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为邓晓芒教授)。坚持本科教改,教学量大,把冷门课上成热门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是我校“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办学理念的一个典型事例。


提出了“三回两问一中心”的教学理念。坚持哲学教学要回到问题、回到生活、回到文本。以思想试验来唤起和发展学生对哲学问题的直觉,将教学建立在经典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合逻辑吗?”“合直觉吗?”的追问来确保思考的清晰性和属人性。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中心,根据学生特征不断调整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好,社会影响大。授课场景被写入2018届毕业主题曲(《珞珈的孩子》):“黑夜哲学对话,眼眸里升起灯塔”。选课学生李颖迪描写课程的《形而上学的亲吻》(2018)一文全网阅读量超千万。知乎网站辟专栏征集课程试卷解答,《中国青年报》(2019.1.25)、《中国科学报》(2019.1.30)、楚天都市报(2019.1.17整版,“武大个性老师不当网红当校红”)、《新华社每日电讯》(2019.4.15整版,“冷门课在武大成‘校红课’”)等对教改加以报道,人民网、光明网、央视网、今日头条等媒体纷纷传载,课程引起中宣部有关部门的关注。


全程参与武汉大学基础通识课《人文社科经典导引》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工作,是西学方面的负责人。全程参与武汉大学弘毅学堂人文学科试验班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工作



邱春印照片2.jpg

邱春印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邱春印,男,博士,教授。2017年获批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2017)”等荣誉奖项。2019年获如选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


勇逐梦,争当科研领头雁。基础科学研究贵在坚持,邱春印正是用创新思想和坚持精神开拓科研之路,在追逐学术梦想的道路上永不停歇。他长期致力于声子晶体的物性研究,在基础学科前沿交叉方向做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工作,理论提出并实验验证了一些极具声学特色的拓扑体系。他以通讯作者(含共同)身份发表研究论文多篇,包括顶级期刊Nature 1篇、Nature Phys.2篇、PRL4篇。这些工作获得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其中4篇为ESI高被引论文,1篇为热点论文;多次被Nature等顶级学术期刊、权威学术媒体进行亮点报道。作为科研人,邱春印将他的科学梦想放在心底,默默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成果,努力践行当代青年科研人员的自我价值,为国家科学事业的发展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授人渔,甘当学子引路人。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邱春印积极投身本科教学,认真完成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他希望有更多的学生投身物理基础学科研究,将这一代青年物理人的精神延续下去。他承担了物理弘毅班的《数学物理方法》这一专业核心课程,坚持以“问题思维”为导向,积极引导学生探索科学世界,激发学生活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深受学生喜爱,获评“2018年武汉大学弘毅学堂优秀教育工作者”的称号。2009年至今,长期担任本科生班级导师,包括09、14、18三届学生的班级导师,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给予学生全面的指导,在学生当中获得一致好评。他指导的研究生在Nature、Nat.Phys.等顶级物理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获“全国百优博士论文提名奖”、“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校长奖”(2项)以及“武汉大学学术之星特别奖”等。他积极营造创新进取的科学作风,引导学生在做科研的过程中敢想敢做,坚定科研信念,不怕困难,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守初心,扎根珞珈二十年。作为“土生土长”的物理人,自1998年考入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邱春印便深深扎根于珞珈山,在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之后,毅然回到武汉大学,为母校和学院奉献青春与能量。2017年获批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和“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等荣誉奖项,2018年获评“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2019年获评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这些不仅仅是荣誉,更加展现了邱春印不忘初心的坚守,在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上,立足学院,扎根物理,与团队一路携手并进,为自己,也为学生指明梦想的方向,我们骄傲地说“物理人”,因为大家都在“物理”的道路上,无限热情献身于对科学规律的探索,并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继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周晓林.jpg

周晓林  人才与专家工作办公室


周晓林,男,1979.04,硕士研究生,人才与专家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他的论文《调整巩固发展提高——改革开放30年武汉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回顾与思考》获高教学会师资管理研究分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论文《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造就一流教师队伍》获高教学会师资管理研究分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曾获武汉大学机关与直属单位作风建设“服务标兵”,武汉大学机关与直属单位优秀共产党员。


作为学校人才工作的具体执行人,大力贯彻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面推进人才强校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至2018年,国字号人才每年增加70人以上,增量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六位。长江学者、青年千人、青年拔尖等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人数位居全国前列,其中2018年青年拔尖人才入选数居全国第一。引进人才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2018年全年引进人才211人,创历史新高,其中从校外引进的长江杰青和从海外引进的助理教授及以上高水平人才超过30人,壮大了珞珈人才方阵,为提升学校人才队伍核心竞争力作出了积极贡献。


积极探索人才工作创新。先后推出H5广告和人才宣传片,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成功举办了六届国际交叉学科论坛,成为引才聚才的重要品牌;探索特聘系列教师选聘新机制,提升了师资蓄水池质量;以教职工入职一站式服务为突破口,完善人才服务体系;高规格举办引进人才入职仪式,每月举办青年人才学术沙龙,营造尊重学术、尊重人才的环境和氛围。


受教育部、省委组织部委托,起草了直属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指导意见、长江学者管理办法、湖北省人才规划纲要等重量级文件。



徐箭照片1.jpg

徐箭 电气与自动化学院


徐箭,男,1980.11,工学博士,教授,学院副院长。2010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获武汉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2014年获武汉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三等奖。


2015年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获武汉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


创先争优,科研成果突出。先后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被SCI收录3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1篇(前1%)),EI收录50余篇。申请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


教学相长,钻研教学方法。坚守教学一线,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广受学生好评。两次获得武汉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革故鼎新,推进教学改革。担任分管教学副院长后,学院相继获得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指导唐飞副教授获得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牵头申请近千万经费支持,重建所有本科专业实验室和专业基础实验室。筹办发展“卓越工程师班”。


言传身教,德育科研并重。学术态度严谨,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每两周与学生进行一对一汇报,鼓励学生去基层锻炼,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黄昕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黄昕, 男, 1982.4, 工学博士,教授,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博导。2018年获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6),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John I. Davidson主席奖,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1)。2016,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2),Elsevier杰出审稿人奖,2014年获 IEEE数据融合大赛全球冠军(排名1),2012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IEEE GRSL最佳审稿人奖。2011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5),2010,年获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 最佳论文奖。


在教学方面,主讲本科核心课程《遥感图像解译》以及研究生课程《新型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技术》,并针对性编写了《高分辨率遥感信息处理》教材。秉承将最新科研进展带入课堂的理念,采取“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授课风格,深受学生欢迎。在研究生培养中,崇尚“严谨、严格”的学风与教风,已培养博士毕业生6名、硕士毕业生19名,多名毕业生在重点高校任教授、副教授。指导学生获得IEEE数据融合竞赛冠军、亚军。


在科研方面,系统建立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处理与应用框架。已在NSR、RSE、ES&T、IEEE TGRS、ISPRS Journal、Applied Energy、STOTEN等国际顶尖刊物发表SCI论文130余篇,Google Scholar引用5000余次,10篇论文入选ESI高引论文。


他的成果被国际著名刊物IEEE TGRS、IEEE JSTARS作为封面报道;获得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ASPRS)2010年最佳论文奖和2018年John I. Davidson主席奖。2011年和2016年两次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分别排名5、2),2018年获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1)、高等学校技术发明一等奖。


他提出的像元形状指数、形态学房屋指数、多层信息处理与机器学习等原创成果已用于国家GF1/2卫星处理软件、ZY-3卫星数据处理、法国空间局卫星处理平台,并成功应用于高分重大专项、地理国情监测、南水北调等大型国家工程。


在社会服务方面,担任著名SCI期刊IEEE JSTARS、IEEE GRSL、PE&RS、Remote Sensing副主编/编委。担任国际城市遥感大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副主任委员、科技部“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会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国际合作等项目评委。担任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青年联合会”主席。



下一条:关于表彰第十四届 “武汉大学杰出青年(教职工)”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