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杰出青年

第十届“武汉大学杰出青年(教职工)”事迹材料

来源:    发布时间 : 2023-04-21      点击量:

杨志威

杨志威,男,中共党员,1982年10月出生于湖北省汉川市,现任党委办公室信息室副主任,主要负责信息工作、安全稳定工作、来电来访、机要等工作。自2005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获得2005年、2006年武汉大学军训优秀政工干部,2007年武汉大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2009年武汉大学本科毕业生工作先进个人,2010年武汉大学学生工作先进个人、武汉大学优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2012年湖北省信息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09年、2012年年终考核为优秀。


畅通信息 当好“武大梦”的宣传者

信息工作是向上级领导和主管部门反映学校各项事业改革发展情况的重要窗口,是塑造名校品牌、树立良好形象、展现软实力、宣传“武大梦”的重要渠道。2011年至今,杨志威负责的信息工作,是学校对外信息报送的唯一出口。他先后承担了《武汉大学周报》、《武汉大学简报》、《武大情况反映》、《武汉大学信息专报》、《要情专报》等刊物的编辑与刊发工作,共编辑各类信息刊物180余期,出刊字数100余万字;通过中共中央办公厅信息直报点(武汉大学)上报信息75期,通过教育部电子政务平台上报信息256期,向中组部、水利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湖北省委、省政府、省委高工委、湖北日报等中央和地方相关单位报送信息163期,累计报送信息约80余万字。

两年来,学校信息工作取得累累硕果,受到中央和省委领导高度评价。在我校上报的信息中,获中央领导同志批示7件次(6篇);获省部级领导同志批示23件次(16篇),其中李鸿忠同志批示鼓励武大“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武汉大学‘六大计划’领航哲学社会科学提速发展”、“武汉大学着力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学术环境”、“武汉大学坚持把好‘五关’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武汉大学积极推进管理创新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等4篇文章被《教育部简报》专题刊发,上报中办国办并下发地方教育部门、部属各高校等;教育部《教育要情》、《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报》、《教育人事通讯》等工作简报专题刊发23篇、综合采用66篇;湖北省委办公厅《信息综合专报》、《湖北今日重要信息》等刊物专题刊发11篇、综合采用12篇;《湖北省援藏工作简报》、《湖北教育简报》等工作简报专题刊发9篇。2011年、2012年,我校连续获得教育部信息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2年,我校向省委报送信息名列全省高校第一名,并获湖北省信息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助力和谐 做好“武大梦”的守护者

和谐稳定是实现“武大梦”的基础和前提,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就是助推学校良好发展势头,就是为实现“武大梦”保驾护航。在过去的两年里,国情世情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对学校的冲击和影响日益频繁。2011年以来,杨志威一直奋斗在安全稳定工作的第一线,每一个节假日和特殊时间节点的值班备勤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坚强领导和党委办公室的指导下,他参与组织、协调各类安全稳定专题会议110余场次;参与突发事件处置近20起;起草上报各类调研报告、经验总结等近20篇;起草上报信息材料170余份;起草制定了《武汉大学“平安校园年”建设活动实施方案》等文件;参与了防范非法传教、抵御境外NGO组织渗透等工作,为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湖北省委副书记张昌尔同志多次在全省会议上对我校安全稳定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湖北省委办公厅、省委高校工委分别以专题情况通报的形式,向全省介绍了我校安全稳定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作为党委办公室“第一”接访人,杨志威在工作中一直坚持“首问负责”,每年接待来访80多件次,来访者不仅有本校师生,也有社会人员;不仅有陌生的初访者,也有反复上访的“专业户”;不仅有满腹哀怨的泣诉者、也有狂躁暴力的精神病患者。面对上访者的诋毁谩骂,甚至人身攻击,杨志威都能热忱接待,一杯热茶、一张笑脸、一腔真诚,用心倾听他们反映的意见,灵活把握政策,细致耐心地做好安抚、解释和疏导工作,化解率达98%以上,实现来访零投诉,切实维护了学校和谐稳定。


恪尽职守 担好“武大梦”的建设者

“螺丝钉”也有大情怀、大梦想。如果把学校比作航行在大海上的航母,个人就是一颗螺丝钉。螺丝钉只有坚守本位,发挥固有功能,航母才能乘风破浪。无论是担任辅导员、专职团干,还是担任信息员、机要员、联络员,杨志威都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信息工作、维稳工作和机要工作时效性强、要求高、责任大,上级部门预约信息一般随约随报,不得耽搁;突发事件必须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置,重大事件信息必须在2小时内上报、24小时内还必须续报;特提机要件必须在接到通知后2小时内处置,1小时内呈校领导阅办。这样的工作性质和要求,导致“5+2,白+黑”的全天候24小时工作常态成为杨志威生活的一部分,春光明媚的周末,他在突发事件现场;夏雨滂沱的傍晚,他在提取机要急件的路上;秋风萧瑟的清晨,他在为会议做着准备;冬雪皑皑的子夜,他在紧张地起草信息材料……亲历这些,杨志威没有一句怨言,总是默默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因为,螺丝钉一直梦想遨游在碧海蓝天间,但它明白,只有真真实实、原原本本做好自己,就会离梦想更近一点。

珞珈十二载,杨志威从一个青涩的大学生,蜕变成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师的青年教工,事业和家庭都深深地烙上了珞珈印记,他的人生连同精神世界也一并融入了武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主人翁的姿态,立足本职、干事创业,在建设‘武大梦’的伟业中实现‘个人梦’。”杨志威如是说。


张妍岩

张妍岩,女,1979年生,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现任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英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教以来,教学科研双典范,教学效果突出,被授予“湖北青年教学能手”称号;科研成果丰富,独立出版专著,在国内外权威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和参与多项重要课题研究,于2011年成功入选武汉大学首批“珞珈青年学者”;关爱学生,彰显师德,是学生心目中优秀的导航师,以自己的品德和言行,在思想和行动上践行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为师之道。


学生为本,以德立教,无私奉献

张妍岩老师热爱教育事业,更热爱她的学生。她常常与学生交流思想、分享心得,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为学生做指导。只要学生一个电话,她就会不辞辛苦地从家中赶到学校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工作以来,多次担任大一年级的班级导师,并担任了四个年级18名学生的烛光导航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帮助他们认识英语专业的优势和发展趋势,以自身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来鼓励她们发现英语专业学习的亮点,激发她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她常常以自己的家庭背景和奋斗经历来鼓励学生自立自强,在2012年底的武汉大学自强助学金颁发仪式上作为指导老师发言。因为对学生的关爱,凡是得到过张老师指导的学生,都对张老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09级一名本科生就曾经这样形容张老师:

“讲台上的她洋洋洒洒,挥洒自如,把枯燥乏味的语言学课程讲得十分生动有趣;平日里的她待人和善,真挚友好,有如邻家大姐姐一般耐心地开导并帮助我们。最令我们敬佩的是张老师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以及她的勤奋与努力,所以在这条科研之路上她才能越走越宽广!不知道她瘦小的身躯里蕴含了多少正能量,但她时时用这种正能量感染并激励着我们,推动着我们奋发向上,不断进步!”

张妍岩老师自工作以来总共指导了本科生毕业论文12人次。其中,所指导的2009届本科毕业生学位论文《莎士比亚式东方主义对克里奥帕特拉性格塑造及舞台演绎的影响》荣获了“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她本人也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本科论文指导教师”;所指导的2012届本科毕业生农耘的学位论文《中国幼儿英语爆破音习得个案研究》也荣获了“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她本人再次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本科论文指导教师”。

此外,张妍岩老师还积极指导大学生科研项目和大学生寒暑假实践团队,是5个大学生科研团队的指导老师。对各个科研项目从申报、立项、开始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2011年,她指导了三项校级大学生科研项目,分别是“英汉被动句在二语习得中的对比研究”、“从中英幽默透视中英文化差异”和“抑郁症认知行为疗法中的语言学应用”,三项科研项目都已于2012年顺利结项。2012年,她指导了一项校级大学生科研项目“基督教文化对当代中国的影响——以武汉地区为例”,此项目已经顺利通过中期考核,也即将结项。2013年又担任了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拉丁语派生法与英语词汇量扩充的实证研究”的指导教师。作为社会实践团队指导老师,她常常亲自带队,与学生一起实地调研,指导学生整理材料,撰写报告。

张老师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给了学生,却很少有时间与家人呆在一起。张老师的孩子于2010年5月出生,已近三岁,每次提起,张老师都觉得愧对孩子,因为很少有时间陪伴她。张老师对学生的爱就如她自己曾说的:“作为一名烛光导航师,我热爱所有的学生,并尽自己的全力为学生导航,希望能在他们的求学路上为他们点亮一盏灯,尽管我的光亮并不像太阳般耀眼夺目。”


投身教学,努力创新,不断进步

每天清晨,在外语学院的门口,你都可以看到张妍岩老师的身影。尽管教师并不需要坐班,但张妍岩老师每天都“准时”来到自己的办公室,潜心教学研究。她说,她热爱教学,成为一名教师是她自小的梦想。如今梦想成真,她更要好好珍惜。她将自己的心血无私地奉献给了自己忠爱的教育事业,家与学校是她两点一线的生活轨迹。

自2008年博士毕业在外语学院工作以来,张妍岩老师共承担了16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包括给本科生教授的《英语语音》、《英语语言学概论》、《世界英语》、《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综合英语》、《英语写作》、《英语论文写作》、《英语高级写作》、《英语基础阅读》、《英美报刊阅读》、《雅思听力》、《雅思阅读》、《英语视听说》和给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授的《应用语言学导论》、《英语变体研究》;此外,还给全校的学生开设了通识选修课程一门:《世界英语概览》。这在学院所有的老师中实属不易。每新开一门课,她都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她精心准备每一门课的每一堂课,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们的好评。在教学过程中,她潜心研究教学理论,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逐步形成了新颖、自主、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教学中,她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按照分类指导、逐步推进、逐层提高的教学思路,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受益匪浅。《英语语言学概论》是被同学们公认为“十分枯燥”的课程,但自从张妍岩老师教授该课程以来,同学们渐渐改变了这样的看法。他们纷纷表示,能把这么枯燥的课程讲得这么生动,张老师真是了不起!

张妍岩老师常说,虽然已经成为一名老师,但她一直都把自己看成是一名学生,而学生的任务就是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身为一名高校教师,她把教学工作作为她的学习对象,而能够教好学生、得到学生们的认可就是她的学习目标。她的辛勤耕耘不但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而且也获得了院系和学校教学专家们的好评。在2012年武汉大学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历经了八个月的准备和数轮的比赛,她最终荣获了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个成绩创造了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的历史,外语学院在历次讲课比赛中还从未获得过一等奖。此外,在2012年湖北省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她荣获了三等奖,并被授予“湖北青年教学能手”的荣誉称号。


专心科研,精益求精,成果丰硕

五年来,她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以外,还积极进行科研工作。2010年,她出版了专著《汉英中介语BE动词习得研究》,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论文八篇,第二作者身份发表论文一篇。其中,独著论文《英语中介语BE动词省略与“体假设”》在我国语言学专业权威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并荣获了2010年度武汉大学教学研究论文一等奖,另有两篇论文在海外学术期刊“HKBU Papers in Applied Language Studies”上发表,受到了武汉大学社科部的奖励。


此外,她还积极进行项目研究,共主持和参与项目八项,分别是:

(1)“世界英语与跨文化交际海外研究追踪”、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海外研究追踪项目、2012-2013;

(2)“英语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发展研究”、武汉大学高水平期刊论文培育计划、2012-2014;

(3)“世界英语概览”、武汉大学教学改革项目、2011-2013;

(4)“英语助动词习得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启动基金、2008-2010;

(5)“中国学生语体能力发展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YY088)、2010.7-2012.12;

(6)“新形势下的英语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70后”学者学术发展计划项目、2010-2012;

(7)“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多模块构建”、2011年武汉大学教学改革项目、2011.9-2014.6;

(8)武汉大学校级精品课“英语语言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07-2012。


短短五年,张妍岩老师在科研上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成果,这在外语研究领域实属不易。2011年,她成为武汉大学首批入选的“珞珈青年学者”,这是对她努力的最好回报。

张妍岩老师始终坚信:辛勤付出一定会有所回报,尽管有时候回报不是短期之内就能看到的。回首自己的求学路和在武汉大学工作的五年多时光,她在教学和科研上收获了丰硕的成果,更收获了许多学生对她的满满的爱。面对未来,她会在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上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更加坚定,更加从容。


陈家林

陈家林,男,1975年生,湖南郴州人。2003年获法学博士学位。2003年7月留校任教,现为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武汉大学刑法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等职。


一、科研才俊——比较刑法学领域来了个年轻人

比较刑法是刑法学领域一块最难啃的骨头,它不仅要求非常好的外语功底,更要求超强的领悟能力、一流的思维与知识转化技巧,同时要求对本国刑法烂熟于心的理解。因此,中国刑法学者中,只有像马克昌教授这样的少数几位刑法巨擘才能进入比较刑法学的殿堂。

2002年,马克昌教授出版了后来获得国家图书奖的比较刑法学巨著《比较刑法原理》。

2009年,陈家林出版了个人的比较刑法专著《外国刑法通论》,马克昌教授在为其所作的序中引用了李商隐的两句诗:“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马克昌教授一向用词谨慎,即便对非常优秀的成果进行鉴定或推荐,“比较好”、“不错”已经是其形容程度的上限。但对《外国刑法通论》,马克昌教授没再吝惜笔墨。

一向因为比较刑法学艰深难懂绕道而行的刑法研究生,如今有了一本虽高深但绝不难懂的比较刑法学著作,遂争相奔走告呼,于是几乎人手一本《外国刑法通论》。校内某复印店已经将这本书扫描为电子档存在复印机内——要求复印的人太多,何必每次都扫一遍呢?

2011年,该书被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授予第二届优秀学术著作奖二等奖。2012年荣获第四届钱端升法学成果奖。

除此之外,陈家林还有一系列沉甸甸的科研成果,如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及第二届钱端升法学成果奖的《共同正犯研究》(2005年)、被名家大家经常引用的《不能犯初论》以及在日本《关西大学法科大学院ジャーナル》、《ノモス》,韩国《亚洲法学》等国际知名期刊以及《法学家》、《现代法学》等国内一流杂志上发表的论文40余篇,其中不少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

在比较刑法领域,陈家林已经成了中国大陆地区青年一代的领军人物。谁会料到,一位脚步匆匆、腼腆地来往于湖滨住宿与法学院大楼之间的年轻人,竟悄无声息地扛着比较刑法学研究的大旗?


二、本科生教学——学生眼中的“家林哥”

深刻透彻的理论阐释、酣畅淋漓的口头表达、手到擒来的案例介绍与解析、精准迅速得有如计算机程序的法条援引、滔滔江水般连绵不绝的信息流、毫不拖泥带水的课程推进过程与不时迸出的让人忍俊不禁的幽默……陈家林老师的授课风格经常成为法学院“占座狂潮”的“幕后推手”,他的课堂有如一部高节奏但又不失欢快的大片。为了欣赏这一大片,学生们往往需要提前几个小时开始占座。

但他绝不是教学机器,他是一位充满着爱的长辈。作为本科生班级导师,他的电脑桌面上有一个文件夹,里面是班上四十多名学生的照片和相关信息。他常主动和学生沟通,为学生答疑解惑。不管是心中的困惑与迷茫,还是司考、考研等实际问题,学生都愿意和陈老师交流。生活层面,他也常嘘寒问暖,对学生的关怀无微不至。他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学生,帮学生分析各种选择的利弊,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作出自己的判断。一次聊天,一封回复,一声问候,陈老师在一件件小事中言传身教,关爱如斯,不断向学生传递着温暖,传递着正能量。

虽然陈老师学识甚高,但他非常和蔼可亲,显得平易近人、温文尔雅,流传于学生间的昵称“家林哥”,体现了学生对他的高度认可。“最近谁见到家林哥啦?”“什么时候开班会啊?家林哥会来吗?又想和他聊天了!”“昨天晚上在湖滨食堂碰到家林哥买烧烤了,呵呵!”“家林哥最近下班还那么晚吗?”类似的话题经常会出现在学生的群聊里或课间讨论中。2012年,陈老师代表学院参评“我最喜爱的十佳优秀教师”,学生对其评价道:“用心为学,以行施教,授业解惑,诲人不倦,恪守师表之道;温雅谦逊,平易近人,情系学生,关爱如斯,常传化雨春风。”更有学生为其赋诗一首:“林城才俊珞珈缘,砥砺潜心日月鉴。马军①少将承遗志,法苑中坚创新篇。耳提面命育桃李,言传身教孜不倦。畅游刑说心志笃,漫话法意谈笑间。”

2012年,陈家林获武汉大学学生工作先进个人。


三、研究生培养——作为引导者与朋友的导师

学识,人品,人格魅力。年纪轻轻的陈家林已经成为了众多研究生报考导师的热门人选。作为导师,陈家林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因势利导的培养方式,他非常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

作为理论研究型的学者,他鼓励立志于实务的研究生,并为他们的参与实践提供各种可能的机会。对于理论研究型的学生,他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释放学生自身人格中的能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天赋与优势。

正是这种理念,让这位刚带研究生不久的导师就有了喜人的成绩。他所指导的研究生中,已经有近十位进入了司法实务部门工作。理论科研型的研究生中,也已经有数位曾赴德国、爱尔兰、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学习,一位研究生以“积极一般预防理论”为选题撰写博士论文,填补了国内本课题研究的空白,还获得了首届“中国刑法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2012),陈家林也获得了指导教师奖。

与其说是师生,陈家林与自己的研究生之间更像朋友——平等地对话,读书与科研层面的交流,生活层面的关怀。他已经毕业的研究生,也常与他联系,或有关职业或生活上的困惑,或是理论探讨,或是疑难案例的交流。

2011年,陈家林被评为蓝月亮优秀研究生导师。


四、个人信条

年纪轻轻就硕果累累的陈家林,俨然成了法学院不少有志于学问的博士生的偶像。陈家林常对这些学生说:在高校里面做老师,其实很简单,两方面——真诚地对待学生,真诚地对待科研;或者说得更简单些,就是用心,不忽悠——又能忽悠谁呢?

①马克昌教授所率领的学术团队,被日本学者尊称为“马家军”。


杨先娣

杨先娣,女,1974年9月生,工学博士,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1997年至今,在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

杨先娣老师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有16年时间,目前主要承担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SAS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数据库应用基础》等课程。面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学习,杨先娣老师因材施教,始终把“学以致用”放在第一位。她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给予学生们最大的信心和鼓励,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沟通以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她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开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学生上讲台展示个人及团队作品,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创新思维,教学效果深受好评。武汉大学教务信息系统中每门课程结束后都会由学生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对老师进行评分,总分100分。杨先娣老师的得分平均都在95分以上,在刚刚结束的2012-2013上学期的评教中,四个课头的得分分别是:99.48,99.86,99.47和98.84,平均分在99分以上。学生们在教务信息系统中写下这样的评价:“老师治学严谨,要求严格,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循循善诱,平易近人;注意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较为活跃;上课例题丰富,不厌其烦,细心讲解,使学生有所收获;办事认真工整,批改作业认真及时并注意讲解学生易犯错误;最重要的是,老师能虚心并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反馈信息,做到及时修正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总之,老师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教师。”“杨老师讲课有深度、有广度,大大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锻炼了我们的思维,感谢杨老师!”“老师讲课很细致,对我们的指导也很耐心。布置的作业不仅训练了我们专业方面的知识,还训练了我们团队协作的能力。”“杨老师讲课很有思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够及时指出同学们的不足,发现同学们的困惑点,并加以解决。对同学们的优点加以表扬,对同学们的缺憾也能恰当指出,无论对同学们的学习还是生活都有很强的引导作用。老师工作认真负责,热情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并认真批改修正。杨老师真的是一位知性美女老师,平和又大气,受到众多同学的欢迎。希望今后更多同学在杨老师指导下取得优异成绩。”“杨老师可以说是很有气场的老师,可以很自然的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课堂上偶尔会传出老师爽朗的笑声,老师讲的投入,我们听的也认真。”“老师真的很好,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永远带着微笑,非常喜欢!”。

杨先娣老师在经管院开设的专业选修课《SAS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和《SAS数据统计分析实践》两门课程一直受到该院学生的追捧,选课人数总是爆满,经管院的学生给予了这样的评价

“杨老师的这门SAS课实在是太好了!这是我这学期学到的最有实用操作价值的一门课!老师讲课很认真,很仔细,很用心。并且老师十分的严谨,很喜欢这位老师!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和老师有进一步的交流和接触!”同学们都说她上课很耐心,讲课很细致,是一位认真、敬业、负责的好老师。正是杨老师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和对课堂的热爱为她赢得了学生们的青睐。

在繁重的课堂教学之余,杨先娣老师还积极投身于科研及教学改革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主要研究方向:Web语义信息集成,数据挖掘,数据库信息系统。近几年,在国际期刊和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8篇。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学教改研究项目。撰写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库等教材12部,其中3部主编、副主编。曾获武汉大学年度优秀教学研究论文二等奖。

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她热爱生活、乐观积极、富有公益心和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参与学院、工会及学校的各项活动,与同事关系融洽。

2012年12月,她荣获武汉大学第七届“尊师爱学”我最喜爱的十佳教师,在颁奖会上,主持人用这样一段颁奖词来描述了杨老师——她用知识的雨露浇灌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她用阳光般的笑脸为我们开启一扇扇神奇之门。她如同孜孜不倦的春蚕,春蚕一生不自诩,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但那盛开的桃李,总想着用寸草之心去报答三春的光辉。她不是歌唱家,却让知识的清泉叮咚作响,唱出迷人的歌曲;她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一批批武大人的灵魂……她,就是杨先娣老师!!

2012年她还获得“最美丽优雅的公共课教师”称号。美丽优雅的杨先娣老师就像一朵静静立于水中的荷花,在清风中摇曳出自己的美丽,属于自己的那份坚守和追求。她是莲——一朵充满智慧,一朵可亲可敬的莲、一朵坚守信念,风韵独具的莲。


陆 伟

陆伟,男,1974年生,满族,博士,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中国科技情报学会情报研究与咨询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科技情报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高级咨询顾问,第150次青年科学家论坛“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知识组织与服务”执行主席。现任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图书情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兼),信息检索与知识挖掘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青联常委,首届70后学者学术团队带头人。

该同志1992年高二提前参加高考进入武汉大学科技情报专业,1996年保送本校继续攻读科技信息专业硕士学位,1999年起攻读情报学博士学位,2002年毕业后留校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工作至今。2004年被评为副教授,2008年增岗破格全票晋升为教授,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一、钻坚研微,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笃行自强,求实创新,是陆伟老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信条。

2005年3月至2006年8月被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访学英国伦敦城市大学从事XML检索博士后研究工作,与信息检索领域顶级学者共事研究,相关科研成果发表于信息检索领域重要会议INEX,获得国际上同行的广泛认可。后又于2011年访学丹麦皇家图书情报学院从事科技部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中丹医药企业跨国合作中的知识转移》研究。

对科学研究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加之在科研方面持之以恒地探索,陆伟老师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陆伟老师先后在《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以及信息检索顶级国际会议SIGIR等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和参与编写著作5部。其中SSCI/SCI索引论文6篇,EI/ISTP索引论文近20篇,本领域国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6篇。在第二、三届竞争情报国际会议、中国青年科学家论坛等多个国际国内会议上应邀作大会主题报告。在INEX、COINFOR、TBIS等国际会议上应邀作大会专题报告。

陆伟老师对学术研究孜孜以求,其学术能力也不断得到领域同行的认可。2008年陆伟破格晋升为教授。2010年武汉大学推出人文社科“70后”学者学术发展计划,陆伟老师积极组建团队参与计划,成为首批70后团队“信息检索方法与技术”团队负责人。2011年陆伟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陆伟老师还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留学基金等纵向项目9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科技支撑计划项目、863项目等纵横向项目近20余项,是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子课题负责人。


获奖成果如下:

◎《组织专家的检索系统设计与实现》,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陆伟,韩曙光

◎《基于域加权词频法的XML文档级检索实现与评价》系列论文,武汉市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陆伟,2008

◎《基于域加权词频法的XML文档级检索实现与评价》系列论文,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陆伟,2007。

◎《信息检索》网络教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武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何绍华、陆伟等。

◎《信息检索融合的影响因素研究》,获纪念本领域权威期刊《情报学报》30周年优秀论文一等奖。

◎曾提出基于域加权的XML检索模型BM25E,并以该方法参加XML检索国际测评会议,提交的结果有三项指标排名第一;采用窗口技术,参加TREC国际测评会议,排名前五。


二、春风化雨,教学育人齐头并进

陆伟老师对教学工作和学生培养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身教与言教并长。

陆老师负责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已有近十年,一直负责教授《Java程序设计》、《信息检索》等课程。由于这类偏重技术型的课程晦涩难懂,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以确保让学生掌握所授知识。陆伟老师课前认真备课,力求讲课内容的连贯性和整体的逻辑严谨性;同时注意授课内容与学术领域前沿相结合,藉此来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陆老师也十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他充分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从合作企业申请资金,面向学院学生开展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工作,以真实的项目运作形式资助、扶持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迄今共指导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级2项。参与的学生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人生的第一个科研项目,也从实践中理解了科研,热爱上科研。“是陆老师的课程让我感受到了科研的魅力”,每年都有许多同学怀揣同样的想法决定报考陆老师的研究生。他指导的本科生还有2人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作为研究生导师,陆伟老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更是无微不至。陆老师在日常指导学生开展科研项目的同时,鼓励学生每周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经验交流读书会,还积极邀请领域专家在师门范围内介绍研究成果与学生交流研究心得,在思想的碰撞中获取研究灵感。陆伟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不仅仅体现在科研指导上,也体现在学生的工作和生活上。学生遇到毕业或者工作的困惑都会与陆伟老师交流,他会拿自己的经历来鼓励和引导学生,尽可能的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他还经常出资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希望所有学生都有健全的体魄。

陆伟老师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素质,鼓励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我十分希望在课堂上听到不一样的声音”,陆伟老师在新课程的开始都会这样叮嘱大家。知识的传授加上人生的引导,陆老师用心血和责任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如今陆伟老师带领的信息检索与知识挖掘实验室已经日臻强大,多篇学生论文发表于国外顶级会议并应邀作专题报告,开发的系统在IBM沃森实验室展示获得众多好评。信息检索实验室走出的学子更是桃李满天下,无论是出国深造还是在企业就职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作为团队负责人,陆伟老师亦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在陆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70后”科研团队产出一批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和学术著作,团队成员中入选中央组织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一人,入选“珞珈青年学者”两人。


三、锐意进取,行政管理突破创新

陆伟老师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时还担任学院的行政管理工作。陆伟老师积极探讨工作思路,不断尝试工作模式、教学改革上的创新。

在担任图书情报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期间,陆伟老师积极探索实验信息资源整合模式,构建一个面向信息流,集实验、实践、实习于一体,校内与校外相促进、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图书情报实验教学集成平台。承担了信息智能采集实验平台、基于眼球跟踪的实验教学平台、信息检索集成实验系统的开发与建设等3项实验教改项目,并成功开发了多个开发了多个实验教学系统:

(1)XML索引与检索数字图书馆系统实验平台WHU-XML

(2)专家检索平台WHU-ES

(3)WEB细粒度信息格式化采集系统WHU-REAPER

(4)网络舆情信息跟踪系统WHU-POMS

(5)多维时序信息演化系统WHU-HTMVIS

陆伟老师积极引导以实验室为平台吸收学生参与各类科研项目,不仅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也培育了大批具有优秀科研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优异的成绩也让实验中心于2008年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成功获批教育部“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2年9月,陆伟老师担任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初上任既面临研究生学制改革和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等一系列工作。陆伟老师从规范化、国际化、专业化等角度落实研究生培养相关工作,重视研究生质量培养,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优化方法路径、锻造坚毅品格、实现全面成长成才。一系列的举措得到了全院师生的好评。

求是,育人,陆伟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一个珞珈青年教师应有的担当。


尚政军

尚政军,男,1973年12月出生于湖北十堰。现任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副主任,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学组副组长、湖北省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以及《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上海口腔医学》、《口腔生物医学》等杂志编委。其主要事迹如下:


一、勇于创新,积极投身科研工作

尚政军教授200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其论文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尚政军教授思维敏锐、勇于创新、学风严谨,多年来在繁重的临床工作之余围绕口腔癌转移及血管生成机制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2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课题1项和武汉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专项资金项目1项,参编学术专著4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13篇为SCI期刊源论文。目前担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学组副组长、湖北省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国际口腔颌面外科(IAOMS)及国际牙科研究协会(IADR)等多个国际学会会员,以及《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上海口腔医学》、《口腔生物医学》等杂志编委。

尚政军教授的相关研究工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曾应邀赴英国进行合作研究,先后在全球华人口腔医学大会、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年会、国际牙科研究协会年会、世界牙科联盟(FDI)年会、国际口腔癌大会等国际学术会议上进行大会报告或壁报交流。尚政军教授于2005年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获得首届“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医学奖-曙光奖”,是当年该奖项的唯一获得者。该奖由邱蔚六院士捐资设立,主要奖励年龄45岁以下,在当代口腔颌面外科医学基础或临床转化研究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杰出青年专家,是目前我国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最高奖项,。此外,尚政军教授曾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湖北省自然科学奖、黑妹牙膏Young Investigator奖等学术奖项。


二、兢兢业业,尽心尽力教书育人

尚政军教授于2004年破格遴选为博士生导师,是当时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遴选制度改革后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武汉晨报等媒体曾专门进行报道。目前毕业及在读博士生10余名、硕士生8名。与此同时,他多年来坚持为本科生教学,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坚持育教结合、知行合一,积极探索PBL教学和双语教学。课堂教学能够做到师生互动,善于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效果深受好评。所指导的研究生多人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或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1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获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奖。曾主持《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口腔颌面外科部分)的编写工作,参与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颌骨骨折实践教学的改革”,发表教学论文2篇。先后获得“高露洁口腔医学奖”、“贺利氏古莎齿科有限公司HKCN”等奖教金。


三、德艺双馨,全心全意服务患者

尚政军教授将“立于德,精于业,行大医”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治病,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服务态度深受患者的好评与信赖。10年来先后诊治口腔肿瘤患者近千例,尤其是通过开展“游离组织皮瓣修复口腔癌根治术后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和“血管化髂骨或腓骨肌皮瓣移植同期种植体植入颌骨缺损功能性重建”等新业务新技术,显著提高了口腔癌患者的治愈率,同时极大程度地改善了口腔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健康报、楚天都市报曾多次进行报道。目前,尚政军教授的求医患者遍及全国各地,并有来自英国、加拿大和美国的华人患者专程回国求治或进行电话咨询,其中一英籍华人经其治疗回国后英国医生连声说“Good job”。先后获评“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武汉市十大“抗癌博导”、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优质服务工作者”、医德医风奖、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新业务新技术奖等奖项或荣誉称号,并担任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学组副组长、湖北省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岗位感言:

我一直将“立于德,精于业,行大医”视为自己的座右铭,坚持科研创新和技术创新并举,通过转化医学研究和开展临床新业务新技术,不断提高口腔癌的研究和治疗水平。


吴文平

吴文平,男,1981年9月生,中共党员,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工作后,吴文平同志很快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科研、学科发展、学生工作以及实验平台的建设中。

在教学中,吴文平同志注重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善于将本学科发展研究前沿、研究热点、结合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到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本课程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引导和激发学生走向科研的起点。针对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他强调基础、突出重点、特别注重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型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乐学、爱学、会学,通过课堂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平时的课题研究中,吴文平还把培养研究生的教育理论和培养方法带到所在团队的研究生培养中,提倡每周进行研究生课题小组讨论,并鼓励优秀的本科生参与。通过讨论,及时了解研究生的课题进展情况,并找出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有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同时,研究生的表达、演讲和PPT制作等技能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科研工作方面,吴文平同志严谨求实、勤奋刻苦、不畏困难、潜心钻研,在科学上具有很强的探索精神和拼搏精神。近年来,围绕国家对航空工业的发展和国产大飞机项目的启动,针对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在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中的广泛应用及控制合金蠕变失效的主要因素,开展了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定向强化性能及蠕变损伤失效微观机制的研究,发展了耦合界面微结构演化的蠕变损伤本构模型,提出了基于界面微结构演化的蠕变损伤失效多尺度分析方法。在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蠕变损伤失效的多尺度研究方面,主持国家(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11篇,EI收录5篇。获北京市第12届力学年会青年优秀论文奖,北京市三好学生,2012年底被遴选为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

在学科发展上,为了加快固体力学学科团队及课程体系的建设,整合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固体力学学科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吴文平同志积极参与了院教改项目“固体力学学科教学团队及课程体系建设”,并担任新开课程《材料力学行为》和学生实验技能培养的主要负责人,通过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该教学团队由之前的以工程力学为主要专业背景逐渐发展为具备较强的固体力学学科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多学科交叉的本科、研究生教学团队,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固体力学学科的发展。在实验平台的建设上,吴文平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积极加入到“多尺度与多场耦合实验室”建设中,主动要求协助负责“微纳米力学实验平台”的建设和后续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实验室已基本建成,为今后的研究和学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和科研平台。

在班主任工作中,吴文平同志勤于思考、积极创新,从力学2班的实际情况出发,迎合班级学生的需求,他建立了学生党员、干部与普通同学有效互动机制,要求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立标杆,其他同学比赶追;他还针对上学期班级同学的学习情况,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确保落后的学生及时赶上,不让一个人掉队。吴文平自己本人也经常去宿舍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点和目前困难,用一颗真诚的心,赢得学生的信任和认可,切实走进学生的内心,全面掌握不同类型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前途理想教育,促进了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在他和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班级凝聚力得到了加强,呈现出团结互助和谐进取的新风貌。

吴文平同志为人朴实、勤奋刻苦、谦和低调,工作尽职尽责、勤勤恳恳,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学术教学科研和实验平台的建设上,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和实验室建设刻苦工作,相信经过他孜孜不倦的追求,一定会在教学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经学院基层单位推荐、学院党政联席会讨论通过,一致认为该同志具备“武汉大学杰出青年教职工”的条件,同意推荐该同志为候选人。

该同志的岗位感言是:只有扎根下来、才能开花、才能结果;只有置身于良好的教学科研的氛围中,才能蓬勃向上!作为土木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非常感激学院提供的如此优秀的科研团队和强劲科研平台,我没有理由不去努力工作。未来任重而道远,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未来的工作和研究中去,坚信有学校和学院的支持、职能部门的帮助、团队的共同努力,在以后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一定能为学校做出更大的贡献!


谭志杰

谭志杰,男,1974年4月出生,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先后在武汉大学获得本科、硕士、博士学位,1998年留武汉大学任教,2001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8年6月回武汉大学,被晋升为教授,遴选为博士生导师。一直主要从事软物质物理理论方面的研究,并做出了国际创新性的工作,包括建立了核酸静电学的紧束缚离子理论等。发表SCI论文四十多篇,其中第一作者约30篇。主要的研究工作被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生物物理学会主席等学者引用和大篇幅评价、介绍,被英文综述他引40多次,被英文著作他引20多次。因研究成果斐然,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三),11年获湖北省青年科技奖。谭志杰教授在科研道路上孜孜不倦,学术造诣很深,工作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生活上虚己待物,对人尊敬,诚信友善,和蔼可亲。是武汉大学一位非常具有发展潜力和开拓精神的中青年教授。


一、树立理想,投身物理

谭志杰教授于1992年9月考入武汉大学物理系,当时物理学并不被看好,好多同学担心以后没有出路,因此,很多同学纷纷转专业,或者去考其他热门专业的研究生,以便将来能找到一份待遇好的工作。但是,对于此种趋势,他不为所动,因为从事物理学的研究是他的梦想,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们的事迹一直激励着他,人活着不能仅仅只为物质方面考虑。人的生命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而太史公司马迁选择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的生命因此而伟大。在谭志杰教授当时看来,从事物理学研究,是他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情。何况他热爱物理,物理学的知识是通向理解大自然的第一步,理解支配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在精神上是一种至高的愉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正是一个乐之者。

随着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所学愈深,自信愈笃”,他坚信物理学是一门很有意义的学科,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还具有很广泛的适用性,可用于诸如经济学还有其它社会科学的研究中。随着社会的发展,物理学必定会在其它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他在大学四年期间认真踏实地学习物理知识,并且不觉枯燥,学习成绩在全班一直名列前茅,并被同学们选为学习委员。1996年9月本科毕业后,由于本科期间学习成绩优异,被免试推荐攻读武汉大学物理系硕士研究生。1998年9月被免试推荐攻读武汉大学物理系博士研究生,由于表现优异,同年获得了留武汉大学任教的资格。1999年,获得了中国科学院奖学金。在这几年中,他有机会选择去待遇更好的研究所就读,但他并没有做此打算。因为他喜欢上了这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环境优美的武汉大学,并且他相信,只要踏实努力,一如既往地保持对物理学的喜爱,持之以恒,无论在哪里,都同样可以做出很好的成绩。辛勤的付出总会有回报,他于2001年获武汉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同时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3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


二、刻苦专研,硕果累累

谭志杰教授在早期提出了人工结构的可调控聚集生长模型,系统深入研究了可控环境中颗粒运动、聚集和生长的普遍规律。颗粒自组装是制备人工结构的常用方法。但是,微观颗粒往往做随机的布朗运动,使得完全靠颗粒自组装所得到的结构并不能人工操控且一般不能得到人们所需要的结构。因此被推荐人创造性引入环境和个体间关联相互作用来实现调控颗粒运动、聚集和生长行为,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工作分为以下不同层面:(1)复杂环境中单颗粒的运动规律。(2)不同关联作用下多颗粒的组织生长规律。 (3) 复杂环境中多颗粒的组织生长规律。此方面工作为可控性人工结构材料的制备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此方面的工作共发表SCI论文25篇,其中物理学权威刊物Phys Rev E&B 11篇。相关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被PNAS、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s in Polymer Science等著名刊物引用,Fryxell教授在Ecology Letters上的综述论文中用两整段的篇幅介绍了关于单颗粒运动规律的工作,他指出此运动规律描述了一个有意义的特征。以上成果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获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被推荐人为第三完成人。

在后期原创性地建立了TBI理论,用于处理核酸在高价离子溶液中的物理效应,此方面工作已发表系统工作论文14篇,影响因子4以上的论文10篇,并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和回应,得到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美国生物物理学会Fellow、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 Fellow、美国物理学会Fellow、美国化学学会Fellow、重要专业SCI源刊主编和编委等国际著名学者的介绍或引用。并因此受邀撰写英文综述3篇。


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谭志杰教授治学严谨、具有献身精神。从做研究生开始,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科学研究上,研究已成为了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主要内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辛苦,但乐在其中。安于目前现有物质条件,但穷己之力追求对自然规律的可窥一斑。是一个道德水准高、学术水平高、受学生们尊敬的老师,并努力身体力行。洁身自好,远离不良学术风气,踏踏实实、集中精力做好研究和教学。目前指导培养博士生4名,硕士生4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中两项已经结题。除了科学研究之外,从2009年底开始担任物理学院副院长,分管学院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位等工作。每年还坚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主讲物理学弘毅班《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和研究生通开课《固体物理II》,并参与讲授《近代物理讲座》和《凝聚态物理前沿》,《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固体物理II》讲解得深入而具体,具有很深的专业深度,为了培养学生们直接学习英文文献的能力,其中《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近代物理讲座》和《凝聚态物理前沿》讲授得视野开阔而又生动有趣,不仅拓展了学生们的知识面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兴趣。这些课程都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沈焕锋

一、基本情况

沈焕锋,男,1979年生,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著名学术组织IEEE的高级会员,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武汉市“黄鹤英才”、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等人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担任973课题副组长,在863重大项目中承担了600万元的科研经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录用论文60余篇,包括SCI论文30余篇,单篇论文被引140余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研究论文被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ASPRS授予最佳论文奖,获得资环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第一名。


二、教学情况

承担了多门本科生、研究生专业课的授课任务,讲课认真、负责,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充分肯定,如在学生教学评价系统中得分名列前茅,获得学院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第一名。

在讲授本科生课程过程中,对教学方式进行了有益尝试,将教学与科学研究进行紧密结合,对一些基础较好、有科研兴趣的同学组成研究组,指导他们进行相关内容的科学研究,指导的三个团队获“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资助,多名本科同学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


三、科研项目

申请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担任973课题的副组长,在863重大项目中,作为课题的第二负责人,承担了近600万元的科研经费。近年来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包括: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971220,遥感影像大范围地表信息缺失区域的修复理论与方法研究,2013.01-2016.12,75万元,在研,主持。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2013AA12A301,星机地综合观测定量遥感融合处理与共性产品生产系统,2013.01- 2015.12,1237万元,在研,参加(合并课题的第二负责人,子课题组长)。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2009CB723905,全波段多源数据综合信息提取技术与方法,2009.01-2013.12,496万元,在研,参加(课题副组长,专题组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971220,多时空谱遥感影像序列的一体化融合理论与方法研究,2010.01-2012.12,35万元,已结题,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40801182,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的超分辨率重建方法,2009.01-2011.12,19万元,已结题,主持。

◎横向课题,201103,基于超分辨率重建的遥感影像分辨率增强研究,2011.01-2011.12,9.8万元,已结题,主持。

◎横向课题,20101709369,遥感影像辐射质量综合检查方法研究,2010.11-2011.6,25万元,已结题,主持。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专项基金,1103006,遥感影像的自适应超分辨率重建理论与方法研究,2010.09-2011.12,15万元,已结题,主持。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2007AA120203,遥感软件体系架构及标准规范研究,2009.01-2010.12,300万元,已结题,参加。

◎国家测绘局西部测图项目,2009,多波段多极化SAR影像地物提取与解译系统,2009.01-2010.12,350万元,已结题,参加。


四、研究成果

申请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录用了系列研究论文,其中SCI论文30余篇,包括国际图像处理、遥感领域权威期刊“IEEE Trans. Image Process.”3篇、“Environ. Remote Sens.”1篇、“IEEE Trans. Geosci. Remote Sens.”7篇,论文总被引用411次,单篇论文最高被引137次(Google Scholar);总被SCI引用152次;申请者还出版著作两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研究论文被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ASPRS授予2013 ERDAS最佳遥感科学论文奖,研究成果在国产卫星数据地面预处理、海岛礁监测等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应用。

申请者主要在遥感影像质量改善、超分辨率重建、多源遥感融合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研究:

(1)申请者在遥感影像质量改善方面的研究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和积极评价。法国Ladjal教授在IEEE T. Geosci. Remote Sens.发表的文章中,认为申请者的论文是较早利用变分模型研究遥感影像修复的文献。在IEEE Geosci. Remote Sens. Lett.发表的文章中,西班牙的Julio教授同样认为,申请者是较早基于变分模型研究影像修复(Inpainting)的学者。法国国家空间中心(CNES) Bouali博士认为,申请者提出的方法可以获得颇具应用前景的处理结果。包括以上三篇论文在内的多篇文献,在综述遥感影像质量改善的变分方法时,一致将申请者的成果作为第一个施引文献。针对我国尖兵三号、六号卫星传感器的成像特点,申请者设计了先进的相对辐射定标与质量改善算法,并负责研发了相应的软件子系统,已业务化运行。以该软件子系统为核心组成部分之一的遥感地面预处理系统,完全替代了花费7000多万元购置的加拿大MDA公司的系统。卫星运营单位认为:“……,经过大量的测试分析,证明该系统运行稳定、研制的算法先进,生产的影像产品精度和质量明显优于国外加拿大MDA公司的卫星地面预处理系统,为我国地面预处理系统国产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申请者在影像超分辨率重建方面的研究获得了广泛引用与正面评价。提出的多参数联合求解的超分辨率重建模型,被IAPR Fellow、印度国家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Chanda教授在IEEE T. Image Process.的文章中,评价为“有见地的提出了联合求解的超分辨率重建方法”,目前该成果单篇论文被引137次,SCI他引47次。比利时Canters教授在 IEEE J-STARS发表的文章中,对申请者的遥感影像超分辨率重建研究进行了引用,并认为申请者的研究是少有的遥感影像超分辨率重建的成功案例;IET、IAPR Fellow Maria教授在Mach. Vision Appl.发表的论文中,评价该方法是更为先进的处理方法。申请者在影像超分辨率重建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影响,他应邀在2011图像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做了《图像超分辨率重建技术》的大会报告,该报告是本次研讨会特设的两个邀请报告之一。在第四届IEEE国际高光谱遥感影像与信号处理学术研讨会(WHISPERS)中,申请者应邀主持了“高光谱数据处理中的高级模型”分会场。

(3)申请者在遥感数据融合方面的研究获得了学术领域和应用领域的肯定。提出的可见光-短波红外遥感影像融合方法,被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ASPRS授予ERDAS最佳遥感科学论文奖(2013)。提出的基于观测模型的多光谱-全色遥感影像融合方法,被国家海洋局应用于海岛礁的监视监测工作中,对海岛尤其是无居民海岛信息提取与自动识别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出的多时-空-谱一体化遥感影像融合方法,在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上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并于会后收到国际影像与数据融合期刊Int. J. Image and Data Fusion关于该扩展内容的约稿。


五、 荣誉与奖项

◎2011,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信息提取与智能化解译”,排名4

◎2012,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产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影像地面预处理”,排名8

◎2013,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ERDAS最佳遥感科学论文奖

◎201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11,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

◎2011,武汉市“黄鹤英才计划”

◎2011,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


张小红

张小红,男,1975年8月生,江西永丰人,测绘学院教授(三级)、博士生导师,院空间定位与导航工程研究所所长。1997年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大地测量系,免试就读硕士研究生,1999年提前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获武汉大学博士学位。200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11年被聘为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先后于98/99和03/04年度两次参加中国南极科学考察。

他凭着自己的热爱、执着和赤诚,将自己的全部力量和心血投身于祖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2005年获第四届“武汉市五四青年奖章”,2007年获武汉大学第二届“尊师爱学”—我最喜爱的“十佳教师”荣誉称号,2009年获“夏坚白测绘事业创业与科技创新奖”,1篇论文入选2010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内学术论文”,主持完成的教改项目获测绘地理信息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先后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发表论文130余篇,SCI 21篇,EI 48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2部。

1、在本科教学方面,教书育人,为人师表。1999年留校任教以来,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主讲本专业多门本科生核心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精益求精,着力从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其启发、互动与幽默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深受学生喜爱,曾获得测绘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第一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生心目中有很好的口碑,2007年获武汉大学第二届“尊师爱学”—我最喜爱的“十佳教师”荣誉称号。连续多年指导的本科毕业设计获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奖;所指导的本科生先后有5位成为测绘学院创新科技保研的学术新星;指导大学生科技论文获“南方测绘挑战杯”全国测绘科技创新论文大赛一等奖(2006年)。指导本科生撰写的科技论文连续五届(2008~2012)获“则泰杯”全国大学生测绘学科科技论文竞赛一、二等奖。主编教材2部,参编本科教材2部,发表教改论文5篇,主持教改项目1项;作为主讲教师参与建设的课程“GPS原理及其应用”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6年);作为副组长负责的“卫星导航与定位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009年);主持完成的教改项目获测绘地理信息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

2、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因材施教,桃李芬芳。识才、爱才、育才,因材施教,以培养人才为根本,自强不息,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已经先后指导博士研究生12人(4人已毕业),硕士研究生37人(28人已毕业)。在其言传身教的影响和精心指导下,大部分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绝大部分研究生都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指导的学生在学校、学院各类奖学金评比中一直名列前茅,一半以上的学生能获得竞争激烈的各类专项奖学金,其中2012年就有5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由他指导的学生李星星,博士一年级就被国际著名的德国地学研究中心高薪邀请参与前沿课题的合作研究,并于2012年获得国际导航协会最佳学生论文奖。指导的研究生先后被评为“武汉大学十大学术之星”和“武汉大学十佳风云学子”。

3、在科学研究方面,求真务实,潜心科研。长期致力于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在精密单点定位理论方法及其工程应用、高精度GNSS定位模型和算法、GNSS地学应用等领域开展了系统深入的创新研究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首次在国内研发了工程化的精密单点定位数据处理软件,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提出了利用CORS网增强PPP的概念和方法,解决了非差模糊度的快速固定难题,成果受到国际同行广泛关注,受邀在2011年EGU大会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及应用分会作邀请报告。原创地提出了高采样率(1Hz)卫星钟差的快速估计方法,满足了实时全球精密定位服务的迫切需求,被国际同行认为是实时精密单点定位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成果。提出了耦合双差和非差的移动参考站多频GNSS动对动定位创新方法,能满足空中加油、编队飞行、舰载机着舰等军事装备的迫切需求。近年来,主持国家863(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等科研项目10余项。参加国家973计划项目等纵、横项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在GRL、JoG、GPS Solutions等国际本学科领域的权威期刊上发表SCI 论文21篇,另有48篇论文被EI检索收录,先后多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同行高频次引用。1篇论文入选2010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内学术论文”,1篇论文获第十一届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申请专利1项,登记国家软件著作权5项;先后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

4、在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方面,开拓创新,服务社会。最早在我国研制出高精度精密单点定位数据处理软件(TriP),定位精度与国际上著名的GIPSY、Bernese软件的PPP定位精度相当,该软件已在国内外数十个单位推广应用,成果被推广应用于“西部测图”、“海岛礁测绘”等国家重大测绘工程和玉树地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程中,解决了困难偏远地区采用差分定位技术难以实施的棘手问题,获2012年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5、在学科建设及发展方面,勇挑重担,甘于奉献。作为测绘学院青年教师骨干,在“导航工程”新专业论证、申报与建设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2012年“导航工程”专业获教育部批准设置。在学院985及211工程建设、教育部“人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等有关学院长远发展的重要学科建设任务中积极出谋划策,勇于承担任务,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担任空间定位与导航工程研究所所长以来,团结研究所同事,积极推进研究所的跨越式发展,得到了学院领导和同事好评,连续多年考核为优秀。


上一条:关于授予徐冶琼等10名教职工第十一届“武汉大学杰出青年(教职工)”称号的决定

下一条:关于授予杨志威等10名教职工第十届“武汉大学杰出青年(教职工)”称号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