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体现的是一所学校的品位,张扬的是一所学校的个性,蕴含的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展示的是学校浓厚文化氛围和丰厚文化积淀的魅力。育人者的师德师心,是校园文化的关键来源与出处。
近日,根据《关于评选2018-2019年度武汉大学师德标兵的通知》文件精神,各二级工会认真组织了2018-2019年度武汉大学“师德标兵”的推荐工作。经校评选委员会评审和公示,表彰人选最终评出,他们是(按姓氏笔画排序):于亭、闫利、庄林、刘正猷、何荣功、李楠、李德识、胡苏萍、黄传河、槐文信。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对10位入选者进行风采展示。
于亭:引导学生关注自身责任
于亭教授现任武汉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湖北国学研究会会长。自1994年留校任教以来,于亭已在武汉大学工作25年。
于亭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天职,全心全意以培育心灵,提升人格,增进智识,激发思考为师道之本分和职事,充分关注学生个体,不仅在学业上勉励督促和严格把关,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学生答疑解惑,而且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得到了历届学生的普遍尊重和信赖。
于亭甫参加工作,即参与重大项目《故训汇纂》的研究编纂工作。近十余年来,参与文学院资深教授宗福邦先生主持的大型科研攻关项目《古音汇纂》的初稿编写和资料校核工作。为了培养博士生、硕士生的学术能力,于亭先后组织了近二十余名硕、博士生参与了此项研究工作。
于亭的课堂教学以学术性强、知识密集、前沿意识突出著称,且特别突出教书育人,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价值和责任,培养正确的世界观,鼓励独立思考和创造意识,在学生中广受欢迎,曾被评为武汉大学“弘毅学堂”优秀教育工作者。
闫利:做学生难得的朋友
闫利是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现任测绘学院副院长。他1989年本科毕业于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系,后师从著名的航测学家王之卓院士、林宗坚教授,1999年获得博士学位,200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
闫利长期奉献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第一线。他致力于研究测绘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信息化测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获得教育部批准,该项目成果催生了我国信息化测绘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
闫利常说,希望研究生们能够有尊严地完成自己的学位论文研究。只要不出差,学生们随时可以到他办公室进行交流。特别是学生遇到困难时,他更是给予额外的关怀。
闫利的研究生评价说,“他不仅是我们的研究生导师,更是难得的朋友。”
庄林:讲本科生爱听的基础课
他有诸多耀眼的学术头衔:杰青、领军人才、首席科学家……本科生口口相传“听庄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能把复杂艰深的结构化学知识简单形象地讲明白”、“庄老师的讲解直透本质又举重若轻”、“他的课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思想方法”……
每年都有即将毕业离校的大四学生去“蹭”他给大二学生开的课,“不为别的,就想再听一次大学期间最精彩的专业课”。他也是研究生眼中不知疲倦、永远追求卓越的学术和人生导师,同事心目中学术精深、锐意改革的分管本科教学的副院长。
他,就是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庄林教授。自1998年留校任教以来,他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事业心、二十年如一日地奋战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
“有些知识我花了二十多年才理解透,我不想再让学生也花这么长时间。”这是庄林对他为什么要出任《结构化学》主讲教师的回答,更体现他对“大学教师”这一称号的诠释。讲授《结构化学》五年来,庄老师的课件每年都更新,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和引入最新科研成果。近三年,庄老师的《结构化学》课程学生评教平均得分高达99.41。
刘正猷:言传身教“声”生不息
刘正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自2001年回到母校任教,刘老师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为本科生讲授专业核心基础课程《量子力学》,积极参与《近代物理前沿》《材料科学前沿》等各种讲座课程的学术报告。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可能地将更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让他们理解物理的奥妙,激发他们对于物理的兴趣,走入物理研究的领域。这也是刘老师觉得最幸福的事。
作为研究生导师,刘正猷老师非常关心学生成长,尊重学生选择,尽己所能满足学生的各种科研需求。他总是要求学生脚踏实地,一心一意,学好专业,做出成绩,不要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他指导的研究生中2人获“全国百篇优秀论文提名奖”,1人获“博新计划”,多人获国家奖学金及校级奖励,这些年来他尽心尽力为国家培育了多位优秀青年人才。
“老师要为学生做榜样。科研过程,就是一个老师和学生互相学习、一起往前走的过程。”谈起师生关系刘老师说。
何荣功:爱是看得见的
法学院教授何荣功,作为一名教师和学者,身上有着与同事一样的诸多优点,同时闪亮着自己的特色。
“日常生活中荣功教授性格温和,话语并不多,但一旦走上讲台,他总是激情澎湃,完全判若两人”。在法学院常常能听到同事们对何荣功教授的如是评价。
“激情源于热爱。虽然我学问做得也不差,但平心而论,相对于发几篇核心论文,把课讲好,让同学们爱上刑法,是我最幸福和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何荣功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对教师职业的满足和自豪。
2008年回学院任教以来,何荣功教授一直承担大量教学任务,每一年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量都在200课时左右。2016年任法学院副院长分管本科教学工作以来,对本科教学投入了更多的情怀,不仅承担《刑法学》专业课程,还承担起《刑事案例研析》《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等难度较大的课程。
他的课堂学生满满。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他朝气阳光,课堂上激情洋溢,精彩案例信手拈来,金句频出,声情并茂,唤起学生对刑法学的兴趣和向往。学生常打趣他,“何老师是刑法学界相声说得最好的,相声界刑法学讲得最棒的。”
李楠:正能量的人生导师
李楠教授是中宣部、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珞珈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研究》首席专家。
从教32年来,李楠坚持教书为业、育人为本,始终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她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是一名信仰坚定、造诣很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无论是在从事科学研究中,还是在教学中,她积极传递正能量,坚持以三尺讲台为平台,鼓励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脚踏实地去学习,被学生们称为“正能量的人生导师”。
她坚守“教书育人”的初心。李楠年均授课量近600学时,每年面对2000余份作业,她专门利用4:00-7:00的时间批改学生作业。由于备课充分、授课认真、解惑尽心,教学效果好,学生评教年均在9.9分以上。
李楠常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指导的多篇调查报告获得省级和校级大学生科研成果奖。她注重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特别是在慕课课程建设中,既建言献策,又亲力亲为,主讲的思政课成为国家级慕课平台“爱课程”网上运行的慕课课程,受到全国数十万学生好评。
李德识:“三走进”浸润心田
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是李德识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工作实践中始终如一的坚守。
他坚持每学期给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上党课,引导青年学子永远跟党走、青春献祖国。在党校讲台上,他以“与党员同学的交流”为主题,带领入党积极分子回顾党史,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立足行业发展和专业学习,鼓励学生立鸿鹄志,主动担当使命;针对个人成长和引领作用,引导学生踏实工作创优秀群体。
他坚持以形势政策报告为讲坛,为本科生讲授思政课,紧密结合专业和科技发展,用鲜活实际和生动故事,感染、影响、教育青年学生。先后为本科生讲授“大学生成长的目标与途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形势政策课程,帮助青年大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追逐梦想。
他身体力行,把“关爱学生三走进”活动落实落细。首倡并带头执行党政领导走访新生寝室制度,为一年级学生入校起步暖心指路。定期参加学生党员示范寝室建设主题活动,为更好发挥学生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出谋献策。深入走进学生班级,针对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胡苏萍:用仁爱和执着感染学生
胡苏萍是第一临床学院主任医师,2004-2007年期间担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现任学校教学督导团成员、第一临床学院内科学教研室副主任。作为一名临床专家,从1989年7月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工作至今,她长期在临床医学生的教学一线。2009年至今,胡苏萍放弃了科室副主任的位置,工作重心从临床工作转到教学工作,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开拓践行者。
胡苏萍和其他普通的临床教师一样,奔走于医院和教室之间,她不是辅导员,但上过她课的学生都记得她、尊敬她、喜爱她。她常年跟班听课,要求自己比要求学生更为严格,用“从不迟到一分钟”的坚持告诉学生,学习是严谨而规律的。她同样用“从不忽略一个学生的异常反应”启迪学生,医生是仁爱而执着的。
胡老师在教学事业上兢兢业业,她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学生们,她曾说,“前30年对得起我的每一个病人,后30年我要做到对得起每一个学生”。提到胡苏萍时,医学部及第一临床学院的老师异口同声地说:“胡老师是我见过最认真负责的老师,没有之一!”
黄传河:干好教学“良心活”
教师之乐莫过于“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课堂上严肃活泼,课堂下亦师亦友”是黄传河教授所有学生的共同感受。
从教31年以来,他呕心沥血于学生成长成才,投入大量的时间培养学生,长年把办公室当成家,无论是周末、节假日还是寒暑假,都能在办公室或实验室见到黄老师的身影,同学们戏称黄老师不在学院就在来学院的路上。
几年间,黄老师也曾因故两次骨折,在稍微好转时,仍然拄着拐杖、绑着护腰带坚持工作,及时完成所负责的重要工作。因胃大部切除手术留下影响,近几年,同事们时常发现黄老师胃痛,都劝他注意身体,多留点时间休息,但他仍然坚持花大量时间与学生在一起,对学生言传身教排忧解惑,一刻都不停歇。
黄传河负责学院的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项目及组织工作,力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直接指导的学生团队,连续多年获得全国一等奖。通过竞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有的比赛项目和团队受到风投公司的关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三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干好教学这个“良心活”,使黄传河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槐文信:培育优秀教学团队
槐文信教授一直从事基础水力学、环境及生态水力学、计算水动力学等方向的研究及教学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尤其在环境及生态水力学领域,更是成果斐然,先后主持国家重大水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人才基金等30多项。
自1995年起,槐文信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并在武汉大学主持建立了一支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素质过硬的教学团队,获2014年高等学校水利类教学成果特等奖(排名第1),参与教学成果获2014年度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在他的教学团队中涌现了多位优秀的青年教师,其中青年教师李丹、杨中华分别获全国水利学科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
他还致力于推动水力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主持的《水力学》课程于2013年获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槐文信善于发现每位研究生的特点与长处,因材施教,根据研究生的特长兴趣,制定相适应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计划。自1993年开始指导硕士生,1999年开始指导博士生以来,所有研究生均圆满完成学业获得学位毕业,早年毕业的研究生已成为业务骨干。